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本人、家庭和学校,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环境刺激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复杂化、生活节奏迅速加快、贫富差距显著拉大……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感受最灵敏、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不强的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更受着极大的威胁和考验。本文对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言。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等主要内容。第二章,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理论研究。在这一章中,确定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为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价的理论依据,并阐述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价的基准与标准,进而描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第三章,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四章,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提高华中农业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应坚持整体性与差异性相结合;坚持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坚持主体性与协同性相结合;坚持创新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学科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坚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与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相结合。第五章,结束语。阐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本文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