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损伤纤维环修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分,经右腹部前外侧入路显露腰(L)3/4、L4/5、L5/6三个椎间隙共54个椎间盘,用直径(Ф)=2mm的环钻从纤维环前外侧穿入至髓核,深度约5mm。将18只兔子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第一组环钻穿入纤维环后不做任何处理(k组),第二组在穿刺造成的纤维环裂口内置入4*2*2mm3大小的明胶海绵(m组),第三组在纤维环裂口处置入与第二组同体积的明胶海绵后将0.1m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注入明胶海绵(b组),标记处理过的椎间盘。分别于术后第2周,4周,6周各处死2只实验动物,拍摄腰椎侧位X片,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高度指数=椎间盘高度/椎体高度),然后手术取各个预处理过的椎间盘,测量纤维环裂口处增生物体积、制作椎间盘横断面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形态学观察,并且分别对肉芽组织中的纤维细胞、软骨细胞计数。结果1、大体标本观察:在纤维环裂口处,不同时间、不同组别均可见增生物,类似锥体状突起于纤维环裂口部位的表面,增生物表面覆盖着薄层纤维软骨帽。各组术后第4周增生物的体积均大于第2周(p<0.05),第4周与第6周比较没有差异(p>0.05);在同一时间段内b组增生物的体积均较其他两组大(p<0.05),k组和m组比较无差异(p>0.05)。2、纤维环裂口外层增生物由两部分构成:从纤维环裂口溢出髓核组织中的软骨样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并增生形成软骨团块,占据裂口中间位置;在纤维环断端和溢出髓核增生的软骨团块之间由肉芽组织填充,并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骨组织;在增生物最外层可见有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构成的帽状结构覆盖。从第2周开始可见肉芽组织内有软骨细胞出现,其中b组数目较多。纤维环裂口内层呈空缺状态,部分标本中可见髓核组织填充。纤维环两断端残留部分呈均质红染样,其内散在分布少量纤维细胞。3、三组样本中,纤维细胞的数目在术后第2周时最多,第6周最少,软骨细胞数目则与之相反;术后第2、4周b组的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数目都多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第6周b组纤维细胞数目与其他两组无差异(p>0.05),但软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其他两组(p<0.05)。3、各组椎间盘高度指数(DHI),同一组别在不同时间段内比较无差异(p>0.05),同一时间段内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1、兔椎间盘纤维环损伤的自我修复局限在纤维环外层,内层不能完成自我修复。2、纤维环裂口外层增生物由两部分构成:从纤维环裂口处溢出的髓核组织中的软骨样细胞,在纤维环外层转化为软骨细胞并增生形成软骨团块,占据裂口中间位置;在纤维环断端和溢出髓核增生的软骨团块之间由肉芽组织填充,逐渐转化为软骨组织、骨组织;另外,上述增生物的最外层由纤维细胞和软骨细胞构成的帽状结构覆盖,并连接纤维环两断端。3、外源性bFGF有促进纤维环损伤处肉芽组织向软骨组织转化、软骨组织向骨组织转化的作用,但不能延缓椎间隙高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