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立题背景片叶苔素D是从中国苔类植物Dumortiera hirsute中分离得到的双联苄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显示,片叶苔素D在体内外均有良好的抗真菌、抗肿瘤活性。抗真菌方面,片叶苔素D通过下调菌丝特异基因,从而抑制菌丝生长,影响生物膜形成,对白色念珠菌产生较好的抗真菌活性,更引人注意的是片叶苔素D对氟康唑耐药菌株表现相同的抗真菌活性,提示片叶苔素D是一个潜在的抗真菌剂;抗肿瘤方面,片叶苔素D与已进入临床阶段的抗肿瘤药Combrastatin A4结构相似,均属于联苄类化合物,提示它可能的抗肿瘤活性。体外研究发现,片叶苔素D通过抑制微管蛋白形成、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等方式对KB、MCF-7、PC3等多个肿瘤细胞系产生抑制作用;在体内,片叶苔素D对人白血病细胞HL-60产生明显抑制作用,但对相应的拓扑异构酶Ⅱ缺乏的HL-60/MX2细胞无明显抑制作用,说明片叶苔素D可选择性抑制拓扑异构酶Ⅱ活性,与己上市的抗肿瘤药、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etoposide(依托泊苷,表鬼臼毒吡喃葡萄糖苷)相比,对拓扑异构酶Ⅱ有更强的抑制作用;通过将人肺癌细胞H460注入小鼠体内的方式,建立肺癌小鼠模型,连续三周以20mg/Kg的剂量尾静脉注射片叶苔素D,对照组静注相同剂量etoposide,结果显示,片叶苔素D抑瘤作用与etoposide相当,且毒性远低于etoposide,无明显毒性。根据体内外研究结果,提示片叶苔素D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且毒性小于已上市的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etoposide,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目前课题组已完成片叶苔素D的全合成研究;针对片叶苔素D水溶性差,可能引起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开展了片叶苔素D纳米晶体的研究。为进一步推动新药研究,有必要对片叶苔素D进行药代动力学、体内组织分布、排泄特点及体内代谢方式及代谢产物进行研究,为新药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提供药动学信息;通过研究片叶苔素D在体外对P450酶的抑制作用,预测它与其他药物间可能的相互作用;研究片叶苔素D的质量控制方法并形成质量标准草案,完善片叶苔素D作为候选药物的前期研究工作。2.片叶苔素D代谢产物合成研究初步完成片叶苔素D葡萄糖苷的合成研究,为下一步片叶苔素D制剂药动学研究中片叶苔素D体内代谢产物对照品的制备打下基础,也为同类化合物的合成打下基础。3.片叶苔素D药动学、组织分布及排泄研究建立了快速测定灌胃给药和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血浆、各组织、排泄物中片叶苔素D原型的HPLCMSMS方法,并通过葡萄糖醛酸酶水解法测定了血浆及排泄物中片叶苔素D总量(原型加结合型),并计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经专一性、基质效应、绝对回收率、相对回收率、精密度、准确度及稳定性等确证建立的方法可用于生物样本中片叶苔素D原型药及总量测定;药动学结果显示,片叶苔素D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较低,分别为:给药剂量为20mg/Kg时,生物利用度为13.4%,给药剂量为40mg/Kg时,生物利用度为6.2%,给药剂量为80mg/Kg时,生物利用度为9.8%;按酶水解后片叶苔素D的总量计算,片叶苔素D总量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分别为:给药剂量为20mg/Kg时,生物利用度为23.2%,给药剂量为40mg/Kg时,生物利用度为24.0%,给药剂量为80mg/Kg时,生物利用度为21.6%,即相同给药剂量时片叶苔素D总量生物利用度高于原型药,提示片叶苔素D吸收过程中可能发生较强的首过代谢而形成结合型代谢产物;组织分布研究显示,口服给药后,片叶苔素D除在胃、小肠等消化道组织有较高浓度外,在其他组织分布浓度均较低;静注给药后,片叶苔素D在各组织中分布广泛,尤其在肺中浓度较高,但在各组织消除迅速;静脉及灌胃给药后,片叶苔素D原型药主要经粪便排泄;片叶苔素D结合型主要经胆汁排泄;尿样中原型药及结合型均较少;体内代谢分析显示,片叶苔素D体内代谢产物主要为片叶苔素D结合一分子葡萄糖醛酸的Ⅱ相代谢产物,且互为异构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结合片叶苔素D的结构特点,推断两个异构体为旋阻异构;两个异构体在室温下存在相互转化,直至达到约为1:1的比例。4.片叶苔素D P450酶体外抑制活性采用荧光法、高通量P450酶抑制剂筛选试剂盒,测定片叶苔素D对人同工酶CYP1A2、CYP2C19及CYP3A4的抑制活性,片叶苔素D对CYP1A2活力抑制的IC5d>20μM,基本无抑制作用(IC50>10μM),对CYP2C19活力抑制作用IC50与相应阳性对照药物基本一致,对CYP3A4活力抑制作用IC50较相应阳性药物高,但仍属于有抑制作用。5.片叶苔素D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研究片叶苔素D质量控制方法,通过方法学研究,确定片叶苔素D性状外观、溶解度、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方法并制定质量标准草案。建立片叶苔素D红外及高效液相色谱鉴别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片叶苔素D有关物质及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片叶苔素D残留溶剂。6.总结与展望片叶苔素D因其良好的体内外生物活性,尤其是机制较为清晰的抗肿瘤活性、较低的毒性而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通过建立快速、灵敏、选择性好的HPLC-MS/MS方法测定血浆及十种组织中片叶苔素D的含量,经方法学确证能满足测定要求;准确描述片叶苔素D在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组织分布、排泄情况,为其进一步结构修饰及剂型开发提供药动学科学依据:为克服较强的首过效应,提高其药效,应在进一步研究中关注片叶苔素D的结构修饰、筛选适宜的的剂型;因片叶苔素D水中几乎不溶,导致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限制其应用,故应在目前课题组已开展的片叶苔素D纳米晶体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以提高其溶解度;静注结果显示片叶苔素D在肺部有较多分布,与片叶苔素D体内活性结果相符,提示片叶苔素D在治疗肺癌方面具有可开发性;片叶苔素D体内外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的研究发现片叶苔素D的体内代谢产物为Ⅱ相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确证其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合成研究工作,为制剂研究中片叶苔素D结合型的测定中对照品的制备打下物质基础并且为今后该类化合物的合成打下基础;初次考察了片叶苔素D对某些P450同工酶的抑制作用,为今后片叶苔素D与其他药物或食物同用时可能的相互作用作出预测;完成片叶苔素D质量研究工作,完善片叶苔素D新药研究的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