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探寻——新时期乡土小说中乡村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an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形态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市场经济冲击并引发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面对这种现状,作家思索传统的乡土文化如何向现代化发展。在追求现代乡土文化时,因时代的变迁,经济、文化的差异,他们思考乡土文化的道路也各有不同。   在新时期以来的乡土小说中,作家通过对乡村知识分子思想困惑、犹豫、抉择、放弃、坚守等嬗变的历程的描写,表达了他们对建立现代乡土文化道路思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心理。   本论文试图从新时期以来典型的乡土小说中的乡村知识分子的人生历程中探索作家对传统乡土文化向现代乡土文化转换过程的思索。在作家的眼中,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乡土文化的主要任务又各不相同。   其中,80年代,他们主要思考传统乡土文化向现代乡土文化的转换。通过乡村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表明了作家对乡土文化转换道路的复杂性的思考。90年代,作家对乡村知识分子坚守传统道德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他们对现代乡土文化存在问题的反思,回归传统,拯救失落的乡土精神文化。他们对回归中道路的探索又呈现复杂性。新世纪,面对80年代和90年代遗留的问题,他们探索如何建构新乡土文化的道路。他们笔下的乡村知识分子,或积极努力地建设具有现代物质文明和传统人文精神的乡土文化,或者积极传承传统的乡土文化。但作家没有寻求到最理想的归宿。   在探寻现代乡土文化的道路时,作家所刻画的部分乡村知识分子或忽略了现代文明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危机、生存压力、环境污染等问题,或忽略了传统的乡土文化中存在的流弊。乡村知识分子艰难奋斗的历程,显示出作家艰难地探寻现代乡土文化的道路。这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其他文献
马克思以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双重视角考察人类的艺术活动,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艺术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在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