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快速城市化和传统道路排水方式带来的问题下,城市交通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道路结构的设计,还需要重视道路排水和绿化附属设施的设计。本文旨在通过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针对城市道路进行改造研究,提出适用于城市道路各组成对象的改造方案,缓解我国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频发和水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围绕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理念,分析了适用于城市道路中的九大低影响开发设施,总结了不同功能设施规模的计算方法和比选原则。然后,以城市道路的各组成部分为改造对象,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方案,分别为:车行道、人行道以及路上停车场根据实际路况,采用不同类型的透水铺装,提高雨水下渗能力,实现雨水的就地消纳;绿化带采用下凹式设计,灵活选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生态树池等多种设施的组合形式,实现对雨水的转输、净化和蓄渗;路缘石采用豁口、打孔或者间隔式,提升对路面雨水的引流作用;雨水口采用环保型雨水口,有效减少初期雨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浓度;高架桥、立交桥与普通路面相交处采用雨水罐、蓄水模块与生态设施相结合的方式,对雨水进行蓄渗和收集利用。以典型三幅路为例,根据道路横断面形式和横坡坡向,设计了合理的改造方案,利用横断面图、平面图以及雨水排放步骤流程图展现道路系统实现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过程。最后,对西咸新区秦皇大道改造工程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针对该项目提出的亮点方案是利用L型钢筋混凝土挡墙和换填生物滞留介质的方法,解决了改造过程中面临的湿陷性黄土地质和土壤渗透性能差的特殊问题。通过对道路LID设施的设计和实际控制调蓄容积的计算对比、改造前后雨量综合径流系数的计算对比和对污染物浓度的监测,结果表明,项目改造后实现了径流总量、径流污染总量的控制目标,道路积水现象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