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受到挑战,新型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人们越发意识到商业模式对于企业成败意义重大,商业模式才是企业财务绩效的“幕后推手”,只有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为企业赢得持久竞争优势。因此,准确识别商业模式设计的适当性,判断运行的有效性以及洞察商业模式的变革方向等问题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实证研究寥寥无几,这也使得商业模式有效性的衡量与检验存在困难。因此,本文旨在拓宽商业模式定量研究的思路,为商业模式的检验和改革寻求途径。 商业模式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不同的商业模式会带来不同的财务绩效,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我国数量众多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依托2009—2014年财务报表数据,以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三个指标对股东权益的贡献大小进行测度,从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视角完成对商业模式的基本分类。同时运用因素分析法,最终将财务视角下的商业模式分为七类,每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将归属于某一类别。 在构建实证分析模型用于商业模式有效性检验时,本文对经典的杜邦三因素分析体系进行修正,融入更具财务价值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因素,通过多元回归获得商业模式的量化模型。将2015年的相关财务指标,带入到所建立的商业模式模型中,测算出最佳的商业模式类型,并与实际类型相比较,以判断其有效程度。对于营运效率型、杠杆贡献型企业,由于存在样本量的限制,文中运用标杆分析法对其进行理论分析以检验商业模式有效性。通过测算,当前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约有20%的公司商业模式处于完全有效状态,近七成的公司商业模式处于不完全有效状态,其余的10%基本处于无效状态,这充分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其商业模式的有效性仍存在尚可提升的空间,可以通过对其进行积极的创新与变革求得企业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