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2003年通过对黄淮大豆产区大豆胞囊线虫小种分布调查,鉴定土样28份,结合文献报道,绘制出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小种分布图,初步明确1号、4号小种是该地区的优势小种,另外还有2号、5号、7号和9号小种。同时对小种分布规律做了初步探讨;通过对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品种根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防御酶活性的测定发现无论是抗性品种还是感病对照,接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植株体内防御酶活性与未接种植株相比呈显著的差异,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植株后对根内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防御酶有明显的影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酶活性都较未接种植株的有所升高,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的明显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抗病品种根内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较未接种植株升高,而感病品种则表现为降低;接种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抗病品种根内的酶活性较未接种植株降低,感病品种的酶活性变化则表现为前期升高,后期降低。抗病品种根内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率与感病品种相比呈明显的差异。因此可以将大豆根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防御酶活性作为大豆品种防御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对SCN R4侵入抗感大豆品种根内的幼虫总数和各龄幼虫数的研究发现,在SCN R4的侵染前期,无论是幼虫总数还是二龄幼虫数(J2),抗感品种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在侵染后期,侵入根内的幼虫总数、二龄幼虫、三龄幼虫(J3)在抗感品种间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WP=9>因此,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品种的抗性不是表现在抵抗线虫的侵入,而是表现在抵抗线虫的发育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