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荣誉军人垦荒问题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867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时期,荣誉军人的优抚安置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密切关注,国民政府当局对此采取了多种措施,并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中号召荣军开赴作战后方耕垦荒地便是其中一个举措,荣军垦荒也由此成为当时社会焦点。正是如此,这一领域也备受现今专家学者的青睐,陆续兴起很多关于战时荣军优抚安置的学术研究。而对优抚安置措施中的荣军垦荒措施研究,许多研究者往往一笔带过,并没详述。例如笔者所熟悉的一位同师门的师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针对荣军优抚安置政策的研究,而笔者和这位师兄研究的区别之处就在于研究的着眼点不同,师兄是从宏观整体上对荣誉军人优抚安置措施作归纳论述,笔者是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即对国民政府的荣军垦殖措施梳理讨论,分析荣军垦荒这一政策在抗战时期的综合影响。本文以集中反映当时社会这方面问题的报刊《残不废月刊》和《垦讯》及国民政府公报等民国刊物为依托,借鉴参考学术前辈的研究成果,依据国民政府发布的垦务法规政令,试着对抗战时期荣誉军人垦荒问题作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本文将分四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以《残不废月刊》和《垦讯》为史实资料来源,概括介绍荣誉军人抗战时期的总体状况,包括伤残情况、生产生活状态等。通过这部分的陈述可知,战时荣军生存状况比较恶劣,亟需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帮助。第二部分,以《国民政府公报》和其他战时相关报刊为依托,梳理国民政府当局在抗战时期颁布的一系列针对荣军垦务问题的法规政策,从中可知,战时国民政府高度重视荣军安置工作,并从抗战全局考虑,号召荣军奔赴边区开垦荒地,不仅解决了荣军自身生活问题还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战时粮食供应,可谓收到了一箭双雕、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第三部分,以西北和西南垦区为例,阐述荣军垦荒实施落实情况。由于战时社会出现大量国破家亡的难民,而国民政府解决难民生存的办法即为令其垦荒,这和安置荣军垦荒的措施相一致,因为荣军也属于难民之列。因此,笔者以西北和西南两大垦区为例来分析荣军耕垦情况,垦荒成果当然也包含了非荣军身份的难民的劳动,这点笔者觉得有必要在此作一说明。通过对比分析,得知荣军在这两个地区的农耕情况大体上比较理想,较符合国民政府当局安置的初衷。最后,得出结论,即笔者对抗战时期荣誉军人垦荒的一点粗浅认识和评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组织的荣誉军人垦荒事业,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一定程度上为抗战提供了保障,减轻了国家社会负担,维护了荣誉军人的人格尊严,对国家民族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综上所述,本文具体以期实现这样的研究目标:首先,通过对荣军生存状态和国民政府垦务政策的分析,了解战时荣军垦荒对安定荣军这一群体日常生活的积极作用以及对荣军精神心理上自尊自信的激发抚慰作用;其次,通过列举典型垦区的实例,理解荣军从事垦务对减轻社会负担、间接支援抗战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上述分析讨论,意在表明,所有中国同胞乃至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都不应该忘记,中国反法西斯的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民族牺牲争得的战果。尤其那些为了中国黎民百姓义无反顾守卫在前线奋勇杀敌的将士们,他们为国为民奉献自我,抛头颅、洒热血的视死如归精神,值得我们后世中国人铭记和传承。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与传统的恐怖组织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恐怖分子更具威胁性,网络成为了恐怖分子的主要阵地之一,他们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进行各种恐怖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恐方的情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暴乱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由,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战争中,沙俄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比其他国家
黎族是中国海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也是海南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土著居民,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海南岛历史上与大陆地区的交通和交流相对闭塞,所以黎族保留了许多中华民族最为原始
大型商业建筑因其人员流动性大,功能灵活,开间大,较多采用框架结构的形式。框架结构具有传力明确、布置灵活、抗震性和整体性好的优点。论文从实际工程出发,介绍了商业建筑中
温挤压兼备了冷挤压和热挤压工艺的优点,同时也避免了其缺点,它的一个关键技术就是润滑措施,良好的润滑剂可以有效地提高金属材料的塑性成形能力和模具的使用寿命。本文从温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