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研究——以江阴市澄江镇为个案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而社区教育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其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伴随着中国社会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单位向社区转型的加剧,通过社区建设、社区教育等现代手段对离散的传统社区进行整合,成为转型期的一项使命。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教育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农村地区社区教育发展步伐却远远落后于城市。而农村社区教育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步伐。本研究主要运用实证方法,着重对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在考察澄江镇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将澄江镇社区教育的嬗变分为自发、自觉和科学实验三个阶段,向人们展示其社区教育运行的历史轨迹,剖析出澄江镇社区教育成功运行的深层基础在于国家、市场与社会的协同互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社会、小政府”是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发达地区农村社区教育的运行更多的需依赖民间组织;社会力量办学将继续成为发达农村在社区外寻求教育供给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合作。 尽管目前国内关于农村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理论描述多,实证研究少。江阴作为教育部指定的农村社区教育实验区,经过几年的实践,在社区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在社区教育的运行机制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澄江镇作为江阴市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又是江阴市社区教育重点实验单位,因此,把澄江镇作为社区教育的个案,研究其良性运行的内外在机制,为澄江镇早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提供理论参考,并以期指导江阴地区其他农村的社区教育实践,推动江阴农村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创新化发展。本论文在一些问题的探索中涉及到了社区教育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诚望为类似江阴市澄江镇这样的发达苏南农村的社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对推动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科学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对SAR-Ⅲ的同源三倍体和常规二倍体杂交后代具有早世代稳定特性的单株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研究,并对水稻不育系和玉米自交系的杂交过程进行了胚胎学观察。主要结果如下:1.SSR标记的分析结果和克隆、测序结果:利用实验室的465对SSR引物对同源三倍体¢1、乐恢188及杂交F_1代进行分析。在465对SSR引物中,有446对引物扩增出了条带,其中52对引物在双亲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在双亲无多态性的3
水稻是受病虫草害侵袭最为严重的粮食作物之一,理想的水稻品种不仅要求高产优质而且还要多抗,因此,培育出可供生产上利用的多抗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可为水稻的高产与稳产提供重要保证,同时也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改善生态环境。本研究是将转基因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把抗病基因Ap1、抗虫基因Bt和GNA及抗除草剂基因Bar聚合到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同一粳稻品种—广陵香粳中,选育出多价转基因水稻新品系,并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