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NX1500的TCP/IP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TCP/IP协议的以太网通信技术具有很强的互联互通性。因此,采用TCP/IP协议进行通信成为现代通信方式的首选。本论文研究了基于PNX1500的TCP/IP协议栈的设计与实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操作系统模拟层和网卡驱动的设计和实现。其目的在于研究网络协议栈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并最终实现多媒体的网络传输平台。首先,本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嵌入式网络协议栈的发展现状及应用。然后对网络协议栈的TCP/IP模型进行了说明,详细分析TCP/IP协议。在综合考虑嵌入式的资源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嵌入式系统中TCP/IP协议的选择。其次,详细介绍PNX1500芯片的硬件结构和网卡接口芯片的以太网接口电路的设计,并对外围资源配置进行了分析说明。在分析PNX1500内部有关网卡寄存器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详细说明了系统的空间分配及利用方法。然后对系统开发过程的环境配置、开发工具以及开发所需要的辅助文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整个开发环境基于命令行模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开发难度。再次,为了使协议栈的开发具有通用性,使协议栈能够运行在不同的平台,本论文设计并实现了操作系统模拟层。其主要功能是为协议栈模拟操作系统调用。在本论文中,操作系统模拟层包括线程、信号量、邮箱、消息等的操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系统驱动程序的设计。在系统驱动程序的设计中,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采用由操作系统模拟层来驱动硬件的方案。该方案解决了驱动程序对操作系统的依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网络驱动程序开发。最后,讨论了TCP/IP协议的实现,对每一个模块进行分析测试,并实现了最后联调。测试表明:本论文研究的嵌入式以太网接入系统可以将数据按网络协议处理,实现了数据的以太网传输。
其他文献
徐怀恕等在1982年第一次提出了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的概念,此后越来越多的报告阐明了细菌这种状态的存在。所谓细菌的VBNC状态是指长期处于不良环境条件下的细菌,用常规的固体平板培养方法不能培养出来,但仍然具有代谢活性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处于该状态的致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复苏,并具有潜在的致病性。VBNC状态作为微生物学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发展,相应的CFD数值模拟方法在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成为当今研究各种流动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水利工程中,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