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的每一个成分不仅有意义,而且包含价值判断。因此,Martin提出评价系统理论来研究作者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态度和传递评价。而隐喻作为一种语言资源,常常被人们给予一定的评价意义,通过具体的物体、抽象的概念、空间方位或人体结构等事物来表达正面或负面态度,构建不同的情感强度,从而实现隐喻的评价功能,这就是说隐喻是具有评价意义的。因此,本文统计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2008年至2013年以群体性突发事件为主题的34篇涉疆新闻报道中各类隐喻的使用频率,以评价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研究了在态度、介入、极差系统中两份报纸使用概念隐喻实现其评价功能的共性和差异,并探究了各自的动因。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美涉疆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评价功能主要存在五点共性:第一,中美涉疆新闻使用的隐喻类型大体相似;第二,两份报纸都使用更多本体隐喻来表达评价意义,特别是拟人和容器隐喻;第三,中美涉疆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评价性资源集中分布于态度系统,且以判断子系统为主;第四,在介入系统中,属于扩展的概念隐喻均多于紧缩;第五,在级差系统中,有实现语势功能的概念隐喻,没有实现聚焦功能的概念隐喻。同时,中美涉疆新闻中概念隐喻的评价功能也存在五点主要差异:第一,总体而言,美国媒体使用的评价性概念隐喻的数量多于中国媒体;第二,在态度系统中,美国媒体使用更多负面的评价性概念隐喻;第三,在介入系统中,美方报道中负面的介入资源的比例比中方大;第四,在极差系统中,美国媒体使用实现强化和量化作用的隐喻更多,且大多是负面内容;第五,《中国日报》使用的正面隐喻更多,评价对象是中国政府和反恐;《纽约时报》负面隐喻多,评价对象主要是中国政府和少数民族问题。对于上述异同点,本文将从认知策略的共通性、政治新闻文体的特征、意识形态、叙事目的等角度阐释原因。本文的研究可以增强读者对于新闻隐喻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了解中美媒体的报道特点,发现使用隐喻进行评价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同时对于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方式和策略方面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本文的研究也可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提高阅读技巧,同时对于理解和运用概念隐喻也有一定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