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被美国汉学家白睿文和陈毓贤合作翻译,并于2008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经出版,该译著引起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并深受西方读者喜爱。这不仅使得王安忆及其《长恨歌》在西方得到认可,而且译者的翻译水平也得到了翻译界的认可。任何一部成功的译作都与译者的翻译过程密不可分。然而,传统的翻译研究侧重于对原文本和目标语文化的研究,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这就为笔者研究《长恨歌》的译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基础,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长恨歌》的英译作了系统研究。首先,笔者对生态翻译研究和《长恨歌》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及评述。其次,结合胡庚申翻译生态环境的观点,笔者从原作、译者和译语世界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长恨歌》英译的生态环境。最后,笔者通过对《长恨歌》英、汉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来说明译者在《长恨歌》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通过对《长恨歌》译本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发现:第一,白睿文的能力、需求、翻译经验和态度都充分适应了原文的生态环境,因此能够被原文的生态环境所选择。第二,在《长恨歌》的翻译过程中,白睿文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作用。最后,《长恨歌》的成功输出归功于白睿文在译文选择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方面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对整个翻译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从以上发现得出,成功的译作是译者成功的适应和选择的结果。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长恨歌》的翻译进行研究不仅为《长恨歌》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有助于外国读者对《长恨歌》这部小说的理解。同时,从译者的适应性选择来分析《长恨歌》英译本成功的原因,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输出有一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