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选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长恨歌》的英译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nxia_e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被美国汉学家白睿文和陈毓贤合作翻译,并于2008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经出版,该译著引起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并深受西方读者喜爱。这不仅使得王安忆及其《长恨歌》在西方得到认可,而且译者的翻译水平也得到了翻译界的认可。任何一部成功的译作都与译者的翻译过程密不可分。然而,传统的翻译研究侧重于对原文本和目标语文化的研究,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中心,这就为笔者研究《长恨歌》的译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以生态翻译理论为基础,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比分析等方法对《长恨歌》的英译作了系统研究。首先,笔者对生态翻译研究和《长恨歌》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及评述。其次,结合胡庚申翻译生态环境的观点,笔者从原作、译者和译语世界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长恨歌》英译的生态环境。最后,笔者通过对《长恨歌》英、汉版本进行比较分析,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来说明译者在《长恨歌》翻译过程中所做的选择适应其翻译生态环境。通过对《长恨歌》译本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发现:第一,白睿文的能力、需求、翻译经验和态度都充分适应了原文的生态环境,因此能够被原文的生态环境所选择。第二,在《长恨歌》的翻译过程中,白睿文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活动的制约作用。最后,《长恨歌》的成功输出归功于白睿文在译文选择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化和交际维度方面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对整个翻译生态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从以上发现得出,成功的译作是译者成功的适应和选择的结果。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长恨歌》的翻译进行研究不仅为《长恨歌》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有助于外国读者对《长恨歌》这部小说的理解。同时,从译者的适应性选择来分析《长恨歌》英译本成功的原因,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输出有一定的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及新医改政策的持续推进,区县级综合医院建设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改扩建是建立现代医院的主要途径,大量山地区县级综合医院改扩建及整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之后,虽然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他们的学校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不容忽视的学校适应问题,更需要社会的关注,因为良好的学校适应是流动儿童完成
养好仔猪的重点是抓好全窝仔猪成活率及其均衡发育,而要达到这两项要求,关键是要做好仔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介绍了仔猪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的三个环节。
目前,生物饲料在欧盟等许多国家已被广泛使用,我国也对生物饲料进行了投产并已将其应用到畜牧业养殖生产中,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生物饲料的品种、作用及其在畜牧业生产中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得到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规模也随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跨国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全球扩大经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利用其优势,通过利用国际避税地,转移定
电动执行机构是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装置,它在石油化工、电力系统、管道阀门控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动执行机构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自动化系统对管道中流体的压力
<正>本期封面及封二、三介绍18世纪英国画家约瑟夫·赖特(Joseph Wright,1734-1797)的作品。赖特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德比郡,为了将他与一位同时同名又同姓的美国肖像画家相区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能在高分子材料中储存分子形状和信息的有效方法,可改善人工合成膜的分离性能。然而,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膜分离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在大部分分子印迹研究
奥古斯丁在中世纪早期的美学家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美学观点来自普罗提诺的部分美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浓厚的基督教神学背景。中国学界介绍奥古斯丁美学思想
通过对十堰市各种因素的分析,从区域角度论述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寻求一个符合十堰特点的城市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