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一直是学界和政策制定者研究的重要问题,自2003年以来,政策层面一直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研究分支,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问题也是学界和政策层面关注的重要问题。该问题的研究一般是从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角度出发,将整个问题置于农业和农村的框架下进行的。但是,之前的研究仅仅关注农村金融这一孤立的金融安排如何影响农业发展,实际上,作为宏观金融政策中的一个部分,农村金融和其他金融制度一起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仅仅研究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视角过于狭窄,也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空间。本文采用国家层面农业贷款和其他贷款安排等变量,从宏观的视角研究农村贷款和其他贷款安排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农业贷款的增加能够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乡镇企业贷款对于农业贷款和农业产值增长具有挤出效应,商业贷款的增加能够促进农业产值的增加。这说明中国当前农村金融制度尚未完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当采取多渠道解决农村金融融资不足的问题,包括加大农村层面贷款的供给、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以及建立完善的民间借贷监督机制。在当前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缺陷的情况下,通过商业贷款的形式促进流通领域的发展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降低农业风险,从而促进农业发展。通过对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我们发现,制度变迁是农业发展的原始动力,在改变原有的制度安排的情况下,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在国内需求萎靡和外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农业发展的速度可能会放缓。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时序图我们发现,在将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职能实现分离时,的确出现了改革的阵痛,但这种阵痛是暂时的,自1995年起,农村金融贷款得到了稳步发展,并与1998年达到了改革前的最好水平,自此之后,农村金融贷款的总量实现了稳步增长。可见,对于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可能存在成本,但唯有坚定改革的决心才能实现最终的改革目的。与农业发展类似,外部环境的恶化和国内经济的低迷会导致金融需求的大幅缩减和政府财力的不足,从而使农村金融的发展步伐放缓。通过研究乡镇企业的融资环境,本文发现政策层面对于乡镇企业的扶持并未出现较为显著的效果,乡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不能得到满足。本文的研究对于金融制度的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动力,政策层面对于农业的政策倾斜有利于形成良好预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正规金融、加强对于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督以及完善现有农村金融制度,是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共同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