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作为追求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即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健康状况,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医疗保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可以提高人们实现其价值和幸福快乐的能力,这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标志和动力,并且全体国民均有获得的权利,而不管他们的生活状况或经济地位如何。同时,它又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和农村合作的解体,农民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健康和生活问题日益突出。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成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其出路在于改革。尽管我国政府在90年代提出了恢复和重建合作医疗的任务,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没有奏效。因此,本文围绕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障碍这个中心问题展开深层次的分析。 农村地域广阔,东西南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不可能用一种医疗保障制度模式去覆盖广大的农村地区。因此,本文在介绍了医疗保险的定义、目的、类型和意义的基础上,进而介绍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历程,重点对传统的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保险、大病统筹、医改型合作医疗、商业医疗保险、特困人口医疗求助和家庭合同保健等几种基本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模式进行了比较,为今后在全国大规模的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寻找理论依据,提供政策建议。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并非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结构与家庭结构、观念文化、农户农民、政府政策和医疗服务系统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的制约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为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文章最后论述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所应该遵循的原则:政府支持的原则,社会化原则、公平与效率、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六大影响因素,着重从四个方面提出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的对策建议:明确政府职责,建立科学合理筹资机制、合理布局卫生资源和因地制宜建立和选择医疗保险模式。另外,在国外,德国、日本和墨西哥等国家在探索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