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制霜前后对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作用及炮制机理初步研究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vi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洲大蠊作为药用昆虫历史悠久,其传统入药方式多以粉末入药。然课题组研究发现,美洲大蠊粉末入药对肝损伤模型小鼠存在一定毒性,同时提出通过炮制技术手段降低或消除美洲大蠊毒性。在美洲大蠊炮制减毒的相关研究中,仍有诸多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油脂含量是否影响美洲大蠊药效、美洲大蠊毒性部位及去油制霜炮制美洲大蠊减毒增效机理的研究等。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美洲大蠊炮制减毒为研究点,进一步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1.美洲大蠊炮制减毒研究  采用去油制霜法制备美洲大蠊霜,并对比考察制霜前后美洲大蠊对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作用,进一步验证去油制霜法炮制美洲大蠊减毒增效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美洲大蠊霜对肝损伤小鼠有显著治疗作用,表明去油制霜用于美洲大蠊的炮制可行。  2.油脂含量与美洲大蠊药效和毒性关系研究  制备不同油脂含量的美洲大蠊样品,考察各样品对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探索美洲大蠊油脂含量的合理范围。结果显示,含油量15.0%、23.7%美洲大蠊霜可显著减轻小鼠肝损伤,美洲大蠊原粉末、含油量31.9%美洲大蠊霜、去油粉末均会加重小鼠肝损伤。表明油脂含量对美洲大蠊防治CCl4致肝损伤的药理作用有显著影响。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则必需通过炮制将油脂含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15%-23%)。  3.美洲大蠊药效和毒性部位研究  采用系统溶剂法制备美洲大蠊的不同极性部位,分别考察不同极性部位对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探索美洲大蠊毒性及药效部位。结果显示,正丁醇部位和水萃取部位可减轻小鼠肝损伤程度,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则会加重小鼠肝损伤。表明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肝损伤模型小鼠存在严重毒副作用,此两部位均可能为美洲大蠊毒性部位。  4.美洲大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利用TLC法分析比较各样品各极性部位成分变化,采用GC-MS法分析炮制前后脂溶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上探讨炮制减毒机理。TLC结果显示,各样品石油醚部位斑点颜色存在明显差异,GC-MS结果显示,美洲大蠊炮制后多数脂溶性成分绝对百分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表明炮制降低美洲大蠊脂溶性部位成分含量可能是其炮制减毒机制之一。  5.炮制对美洲大蠊药效成分体外溶出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体外模拟胃肠道溶出试验,比较各样品糖类及氨基酸类成分溶出量和溶出速率之间的差异,探索炮制对美洲大蠊糖类及氨基酸类成分溶出的影响。其次,采用摇瓶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样品多肽在正辛醇—水及不同pH缓冲液中的表观脂水分配系数(Papp),研究炮制对活性成分多肽在正辛醇—水及不同pH缓冲液中表观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从有效成分的溶出及理化性质的变化上探讨炮制增效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炮制后糖类成分和氨基酸类成分胃肠溶出量增加、胃肠溶出速率加快。多肽在不同pH条件下Papp波动较大,与pH无相关性,在小肠pH值范围内,炮制适宜的美洲大霜多肽Papp值高于其他样品,表明适度炮制可能有利于多肽在肠道内的吸收。提示适度炮制增加美洲大蠊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加快其溶出速率及增大其Papp值可能是炮制增效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GBE对正常大鼠海马内Caspase-3及APP水平的影响,探讨GBE防治AD的作用机制;观察DSMO与GBE合用及单用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了解DMSO是否具有抗AD的作用,以及与
普依司他盐酸盐是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研究表明其抗肿瘤疗效优异。根据新药研发要求,参照《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相关要求和《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收载的相关分析方法,从性状、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四个方面对在研的抗肿瘤新药普依司他盐酸盐原料药进行综合质量研究,以确定其各项质量控制指标的分析方法及目前质量水平,为其后续
该实验研究银杏酮酯(银杏黄酮醇甙、银杏总内酯GBE50)与大豆卵磷脂的复合物—银杏药质体(Comp)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Comp对大鼠局
黄酮类化合物是心脑血管新药研究与开发常用的先导化合物,槲皮素是黄酮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它以糖甙的形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设计合成了6个芦丁或槲皮素的酯衍生物,即芦丁,
中草药抗艾滋病具有毒性低、疗效高、价格低的特点,已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对中草药抗艾滋病进行筛选,发现穿心莲内酯的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具有抗艾滋病的作用.进一步
目的:研究中药LCF-2方及西药类固醇激素对BXSB狼疮模型鼠在生理学、免疫学和形态学方面的作用,探讨药物对SLE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BXSB狼疮模型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中西药合用组。采用动态观察方法测定小鼠体重变化,死亡率;重量法测定小鼠脾指数及胸腺指数;四溴酚兰指示剂法测定尿蛋白含量;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阳性率,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
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yrate,PB)是一种具有芳香脂肪酸结构的肿瘤细胞分化诱导剂。可以促使肿瘤部位白细胞聚集和肿瘤细胞分化成熟,抑制与肿瘤浸润、血管生成和细胞生长有关的基因表达,改变肿瘤的免疫原性。目前关于其在体内药代动力学情况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本课题不仅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清中PB的反相高效液相法,同时还考察了PB在不同给药途径及不同给药剂量下,其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情况。
该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琥珀酸美托洛尔(metoprololsuccinate,简称MS)在不同pH介质中的溶解度并考察了MS原料的稳定性,研究了影响MS缓释片释放度的因素.MS的释放速率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