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洲大蠊作为药用昆虫历史悠久,其传统入药方式多以粉末入药。然课题组研究发现,美洲大蠊粉末入药对肝损伤模型小鼠存在一定毒性,同时提出通过炮制技术手段降低或消除美洲大蠊毒性。在美洲大蠊炮制减毒的相关研究中,仍有诸多内容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油脂含量是否影响美洲大蠊药效、美洲大蠊毒性部位及去油制霜炮制美洲大蠊减毒增效机理的研究等。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美洲大蠊炮制减毒为研究点,进一步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 1.美洲大蠊炮制减毒研究 采用去油制霜法制备美洲大蠊霜,并对比考察制霜前后美洲大蠊对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作用,进一步验证去油制霜法炮制美洲大蠊减毒增效的可行性。结果显示美洲大蠊霜对肝损伤小鼠有显著治疗作用,表明去油制霜用于美洲大蠊的炮制可行。 2.油脂含量与美洲大蠊药效和毒性关系研究 制备不同油脂含量的美洲大蠊样品,考察各样品对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探索美洲大蠊油脂含量的合理范围。结果显示,含油量15.0%、23.7%美洲大蠊霜可显著减轻小鼠肝损伤,美洲大蠊原粉末、含油量31.9%美洲大蠊霜、去油粉末均会加重小鼠肝损伤。表明油脂含量对美洲大蠊防治CCl4致肝损伤的药理作用有显著影响。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则必需通过炮制将油脂含量控制在适宜范围内(15%-23%)。 3.美洲大蠊药效和毒性部位研究 采用系统溶剂法制备美洲大蠊的不同极性部位,分别考察不同极性部位对CCl4致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探索美洲大蠊毒性及药效部位。结果显示,正丁醇部位和水萃取部位可减轻小鼠肝损伤程度,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则会加重小鼠肝损伤。表明石油醚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对肝损伤模型小鼠存在严重毒副作用,此两部位均可能为美洲大蠊毒性部位。 4.美洲大蠊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利用TLC法分析比较各样品各极性部位成分变化,采用GC-MS法分析炮制前后脂溶性成分种类及含量变化,从化学成分及含量的变化上探讨炮制减毒机理。TLC结果显示,各样品石油醚部位斑点颜色存在明显差异,GC-MS结果显示,美洲大蠊炮制后多数脂溶性成分绝对百分含量有不同程度降低,表明炮制降低美洲大蠊脂溶性部位成分含量可能是其炮制减毒机制之一。 5.炮制对美洲大蠊药效成分体外溶出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体外模拟胃肠道溶出试验,比较各样品糖类及氨基酸类成分溶出量和溶出速率之间的差异,探索炮制对美洲大蠊糖类及氨基酸类成分溶出的影响。其次,采用摇瓶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样品多肽在正辛醇—水及不同pH缓冲液中的表观脂水分配系数(Papp),研究炮制对活性成分多肽在正辛醇—水及不同pH缓冲液中表观脂水分配系数的影响。从有效成分的溶出及理化性质的变化上探讨炮制增效机理。研究结果显示,炮制后糖类成分和氨基酸类成分胃肠溶出量增加、胃肠溶出速率加快。多肽在不同pH条件下Papp波动较大,与pH无相关性,在小肠pH值范围内,炮制适宜的美洲大霜多肽Papp值高于其他样品,表明适度炮制可能有利于多肽在肠道内的吸收。提示适度炮制增加美洲大蠊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加快其溶出速率及增大其Papp值可能是炮制增效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