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光学显微镜,应用常规内部解剖方法以及细胞学染色体制片技术,研究了长翅目蝎蛉科种蝎蛉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讨论了蝎蛉科昆虫的细胞学和分类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比较了第6-8腹节的外部形态,总结了外部形态对蝎蛉属种团划分的影响。根据腹节形态特征,可将这17种蝎蛉分为3类:(1)第7、8腹节延长并且基部缢缩,包括刘氏蝎蛉和吉林蝎蛉;(2)第7、8腹节不延长但基部缢缩,包括长白山蝎蛉,大蝎蛉等14种;(3)第7、8腹节不延长且不缢缩,只包括长瓣蝎蛉一种。蝎蛉在雄性生殖系统构造上差异显著。发现划分蝎蛉属与新蝎蛉属的标准存在疑问。根据第7-8腹节形态和生殖系统构造,可将蝎蛉属分为3个种团:长瓣种团,包括长瓣蝎蛉,第7、8腹节不延长且不缢缩,精巢、附睾有各自独立的膜包被;刘氏种团,包括刘氏蝎蛉和吉林蝎蛉,第7、8腹节延长且基部缢缩,精巢、附睾有各自独立的膜包被;华山种团,包括长白山蝎蛉、大蝎蛉等,第7、8腹节不延长但基部缢缩,精巢、附睾无独立的膜包被。发现新蝎蛉属中路氏新蝎蛉的雄性生殖系统形态与蝎蛉属相近,精巢、附睾无独立的膜包被;而河南新蝎蛉的雄性生殖系统却相差较大,贮精囊极不发达,体积远小于精巢,附睾膨大,与精巢分离。这说明,蝎蛉科翅仅凭脉上前翅1A脉与翅缘的交点是否超过Rs脉的起源点分属是不全面的。发现蝎蛉科部分昆虫(大蝎蛉,郑氏蝎蛉,长瓣蝎蛉,六刺蝎蛉,华山蝎蛉,南五台蝎蛉)的精巢近端部存在丝状缠绕结构,这种结构与精子的产生有关。贮精囊顶端附腺的发达程度可能与蝎蛉的交配行为有密切关系。记述了4种蝎蛉科昆虫的核型,性别决定机制均为XO型以及其中三种蝎蛉的精子发育不同时期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