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二维斑点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心肌纵向收缩功能
目的:
评价二维斑点成像技术(2D-STI)在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患者左室心肌纵向收缩功能中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搜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2008年6月-2009年7月期间就诊的39例扩张型心肌病组(DilatedCardiomyopathy,DCM)和35例正常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得到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Ve)及舒张晚期血流速度(Va);应用2D-STI技术测量DC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收缩期纵向峰速度、峰值应变及峰值应变率。
结果:
(1)DCM患者的LAD、LVESV及LVEDV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LVE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CM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Ve/Va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DCM患者左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收缩期纵向峰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心尖段的后壁、下壁及侧壁收缩期纵向峰速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前壁及室间隔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左室各室壁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及峰值应变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4)DC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从心底往心尖方向观察,收缩期纵向峰速度呈递减趋势。
结论:
2D-STI技术能准确、全面的分析左室局部心肌长轴运动上的纵向峰速度、峰值应变及峰值应变率,对评价DCM患者的左室局部心肌纵向收缩功能变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部分二维斑点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的纵向扭转
目的:
运用二维斑点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及正常对照组间各参数的差异性,从而证实DCM患者心脏纵向扭转的存在。
材料与方法:
搜集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2008年6月-2009年9月期间就诊42例DCM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得到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及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应用GEEchopac软件测量得到DCM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心尖四腔心的左室壁的径向应变、应变率,左室侧壁、室间隔、心尖及左室整体纵向峰值扭转角度,对比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性。
结果:
(1)DCM组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CM组与正常对照组过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舒张晚期血流峰速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CM组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以及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径向峰值应变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正常对照组左室侧壁的中间段、基底段以及心尖段呈逆时针扭转,而室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呈顺时针扭转,DCM组左室侧壁的中间段呈逆时针扭转,而左室侧壁基底段、心尖段、室间隔的基底段及中间段均呈顺时针扭转;DCM组左室侧壁中间段和基底段、心尖段以及室间隔基底段的扭转角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左室呈较小角度的纵向逆时针扭转(0.76°±2.63°),而DCM组的左室呈纵向顺时针扭转(-1.58°±3.42°),两组扭转角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DCM组左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与室间隔基底段扭转达峰时间差均与左室的纵向峰值扭转角度具有相关性(r=0.409,P=0.007;r=0.396,P=0.009)。
结论:
应用二维斑点成像技术,通过分析各节段应变、应变率及纵向扭转角度等参数,可以证实DCM患者心脏存在着一定角度的纵向顺时针扭转,DCM患者左室侧壁基底段、中间段与室间隔基底段扭转达峰时间差可能是形成DCM患者心脏纵向扭转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