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K公司“公建民营”养老模式进行了研究。人口老龄化已然发展成为当今社会难以逆转的大趋势,并给世界各国带来一系列棘手的难题,其中养老问题尤甚。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步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阶段,已催生、发展了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养老产业群。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估测我国的期望寿命可达74.83岁左右,到2050年我国人口60岁以上预计将突破4.8亿。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社会养老问题已然发展为当前社会民众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养老方式的研究上,不同的学者陆续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以房养老、社区照顾、互助养老、自我养老、医养结合等不尽相同的观点。同时“公建民营”养老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为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应运而生。K公司顺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践行,并不断优化、完善本企业的“公建民营”养老模式。马斯洛需求理论、“福利多元化”、利益相关者理论、“嵌入性”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单纯依靠政府或者社会力量解决一系列因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局限性,并为“公建民营”养老模式的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为其发展经验总结和困境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吉林、河南、上海、湖南等全国多地包括K公司在内,均已积极试点“公建民营”养老模式,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养老困境,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同时也凸显出客观存在的实践界限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养老项目规划的可行性不科学、从业人员技能培训不到位、财务与税收监管欠缺等一系列问题。K公司的“公建民营”养老模式实践表明,为解决当地养老困境做出积极贡献,虽呈现出一些不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强势来袭,人口红利即将殆尽,同时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许。K公司需不断总结国内外行业内先进经验、借鉴学习成功案例,采取建章立制明确定位,循规蹈矩清晰权责;统筹规划找准定位,区域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并购、参股多方式经营,构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医养融合战略,促进养老服务信息化;“政、校、企、研究所”多方协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与产业链上下游品牌企业优势互补、共荣共生,提升养老服务的竞争力等一系列发展对策,能不断地健全与完善K公司的“公建民营”养老模式,优化其管理运作模式,让所服务的老年群体能够享受更加舒适、更加人性化关怀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