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手术麻醉过程中,因为麻醉并发的脑血管意外,属严重的围术期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之一,由此而影响到病人的愈后,有些可能致残,严重的可能死亡。虽然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防治和脑功能的保护一直是麻醉医学研究的课题,但是人们对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能做出全面的、科学的、完全令人信服的阐述;也无标准的评判和监测手段,故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防治仍是我们麻醉过程中的棘手问题。为此,我们选择了23例在围术期发生脑血管意外的病人进行了病历对照研究,建立主要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旨在给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防治作出临床的评估和预测的参考,并为今后围手术期脑血管意外的临床防治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查阅我院198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接受手术并经确诊于围术期发生脑血管意外的病人23例,其中14例病人致残,9例病人死亡。在所有的患者中对可能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流行病学(有无发生过脑血管意外)、高血压、饮酒、吸烟、体重指数、糖尿病、麻醉药物、麻醉方法、输血输液、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中体温、手术方法、心律失常、术中血压及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结果等进行调查,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病历-对照研究,所有因素采取计数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将病人分为致残组和死亡组,采用SPSS11.5软件,先将所有数据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Fisher’s ExactTest)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找出两组最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多因素向前逐步法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显著性界限,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P=B0+B1X1+B2X2+…+BnXn,计算各因素的相对危险度:OR=EXP(B),找出围术期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最危险因素,并评价该模型预测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同时再分析这些最危险因素与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病人的各危险相关因素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显示,在16个危险相关因素中,流行病学(有无发生过脑血管意外)(P=0.001)、高血压(P=0.029)、体重指数(P=0.040)、麻醉药物(P=0.036)、麻醉方法(P=0.036)、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P=0.013)、术中血压(P=0.040)等7个因素有差异;以围术期发生脑血管意外的愈后为因变量(致残=0;死亡=1),将这7个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输入向前逐步法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未纳入任何变量时的预测准确率为60.9%,常数项系数为-0.442,同时显示如果将X3流行病学(有无发生过脑血管意外)(P=0.001)、X4高血压(P=0.012)、X7体重指数(P=0.027)、X16术中血压(P=0.027)4个因素纳入方程的时候方程时方程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再做下一步选择时,显示纳入因素是X3流行病学(有无发生过脑血管意外)和X4高血压,此时预测准确率由60.9%上升到95.7%,X3的系数为3.818,OR=45.5,P=0.004,X4的系数为3.096,OR=40.15,P=0.006,同时显示将X16术中血压(P=0.049)纳入方程时方程有变化,应保留在方程内。并得出方程为P=-0.442+3.818X3+3.096X4;对模型的评判可见无论是似然值,还是三个系数值,均是从迭代开始就向着一个方向发展,最终达到收敛,这说明整个迭代过程是健康的,问题不大;同时该模型对0和1的预测是比较好的,多数的概率都在0和1附近,只有一例0被错判为了1,并且从分布上看,这一例可能是极端情况,再引入其它变量也不见得能将预测效果改变多少,基本比较理想;接着行X3、X4、X16与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相关性分析显示,X3流行病学(有无发生过脑血管意外)、X4高血压、X16术中血压与围术期脑血管意外成正相关(分别为r=0.724,P=0.001;r=0.524,P=0.010:r=0.460,P=0.027;)。结论:影响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一、在众多危险因素中,流行病学(有无发生过脑血管意外)、高血压、体重指数、麻醉药物、麻醉方法、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中血压等7个因素是引起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并致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二、流行病学(有无发生过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和术中血压三个危险因素是围术期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并致死的关键重要因素,其中流行病学(有无发生过脑血管意外)和高血压这两个因素是最关键的。三、同时显示假如病人术前发生过脑血管意外、有高血压病史和术中血压高或者波动大的话,容易促使病人发生围术期脑血管意外并致死的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