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众多不发达的农业型县区,农业县以农业产业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产业。农业县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农业从业人员占县区人口大多数;工业基础薄弱以及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农业生产中仍然居于重要地位。对这些县区来说,县域产业发展的根本要突破传统农业社会的基础特征束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县域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型县域产业发展的一组主要实践问题。 主导产业选取和发展是落后农业型县区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结构调整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和突破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型县区发展的主要途径和现实选择;实现农业现代化则是县域产业发展的根本。农业型县区应重视工业化水平的提升,立足农业、面向现代化,发展工业,以农产品加工为县域工业的合理生长点,打破“二元结构”,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陕西省礼泉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通过果业带动走上了农业产业化之路。以前,媒体对礼泉县经济发展的成绩和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宣传。90 年代中期后,“礼泉模式”的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突破农业县的基础特征束缚,工业化发展滞后,市场化的农业产业经营即农业产业化关键的第二步没有走好。 1997 年开始的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礼泉县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和目前在社会各级对县域发展愈加重视的新形势下,礼泉县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迹象。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旅游业开始起步,农业产业化进入了以果业发展的技术、结构、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后产业化阶段。当前礼泉县的产业发展存在三类重点:一是果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发展工业,三是旅游产业开发。在产业发展的组织方面也应重视三类重点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组织形式的探索及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二是工业组织体系的合理规划,三是旅游产业群落组织的培育。 本文以农业型县域经济为切入点,围绕产业发展问题,在研习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礼泉县的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礼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问题及原因;客观评价了“礼泉模式”的兴衰,揭示了其对农业型县区产业化发展的教训意义;并根据礼泉县的具体县情,系统地提出了礼泉县产业发展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