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深入,网络蠕虫对计算机系统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威胁日益增加。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和复杂的应用环境使网络蠕虫发生频率增高、潜伏性变强、覆盖面更广,造成的损失也更大,网络蠕虫因而成为恶意代码研究中的首要课题。
对以往蠕虫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和进行仿真是研究蠕虫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建模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传播方式,找出蠕虫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使蠕虫对网络的影响降到最低,为实际工作中对它们进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蠕虫传播模型的研究还停留在对封闭环境下蠕虫传播行为特征的研究上,已不能很好地描述因特网开放环境下蠕虫的传播过程。为了更好地掌握现代蠕虫的传播特性,论文对蠕虫的传播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蠕虫的常见传播策略和蠕虫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并对已有基于生物学流行病的蠕虫传播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总结了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在 Two-Factor 模型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蠕虫传播模型 SIRQB,引入了网络开放环境、主机生存时间、重复感染及人为对策反应延迟时间对蠕虫传播的影响,并将已有模型中的移出过程分离为免疫过程和恢复过程,在 matlab 环境下进行了仿真验证,根据仿真结果表明,论文提出的模型与已有模型相比较,能够更好地描述现代网络蠕虫的传播过程。
此外,论文还考虑了良性蠕虫的引入对恶意蠕虫传播的影响,在SIRQB 模型基础上建立了采用良性蠕虫的 Anti-Worm 传播模型,并以 Nachi与 Blaster 为例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 Anti-Worm 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网络中的实际数据,其在对抗恶意蠕虫方面是有效的。
论文最后介绍了网络蠕虫可以进一步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