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下降,以资源要素和物质资本大规模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而劳动力数量也从近似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经济增速下降可能与人力资本增速下降有关。人力资本又主要集聚在城市,其增速下降可能与城市化质量提升缓慢有关。为对以上假设进行剖析和实证,本文在概述城市化质量影响人力资本分布、人力资本分布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2005-2017年中国区域城市化质量、人力资本分布和经济增长格局做了统计分析,发现三者均呈现三个特征:各区域间存在差距且差距是长期特征,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由于统计分析发现的中国区域城市化质量、人力资本分布和经济增长格局具有相似特征,那么,可用城市化质量解释人力资本分布,进而用人力资本分布解释经济增长。本文首先应用空间面板模型对2005-2017年度省级数据进行回归,发现提升城市化质量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即城市化质量通过人力资本水平,有利于经济增长。首先,提升区域城市化质量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区域城市化质量每增加1%,人力资本提高0.628%),对相邻区域城市化质量溢出效应的利用,可也提高本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平均而言,某区域相邻区域城市化质量每提高1%,该区域的人力资本增加0.382%);其次,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经济增长,区域人力资本每增加1%,经济增长提高0.431%;某区域相邻区域人力资本每提高1%,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增加0.156个百分点。又由于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本文进而采用门限回归模型,研究了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门限效应,发现中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这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相符。门限回归表明,区域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门限值为2.254,即当劳均受教育年限低于9.526年(相当于基本义务教育年限)时,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经济增长1.107%;当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9.526年时,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区域经济增长1.162%。通过对中国区域城市化质量、人力资本分布和经济增长的研究,得到如下政策启示:(1)提升区域城市化质量,可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可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可通过区域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2)由于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吸引人力资本的流入。因此,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化的战略应该从重进程转向重质量,以提高本区域人力资本水平。(3)由于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流动有利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应完善有利于人力资本流动的劳动力市场。(4)由于中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这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相符合),因此,在完善基本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应增加区域中高等教育投入,以促进区域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