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TGF-β1、Akt、mTO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探讨三者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病理诊断和预后估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123例结直肠癌的手术切除标本,石蜡包埋组织蜡块。其中男75例,女48例;年龄29-87岁,年龄≤55岁的44例,>55岁的79例,平均年龄58.6岁;淋巴结转移组51例,无淋巴结转移72例;高分化28例,中分化46例,低分化49例;根据2010年AJCC结直肠癌TNM分期,Ⅰ-Ⅱ期66例,Ⅲ-Ⅳ期57例。选择123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作为对照。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123例结直肠癌及123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TGF-β1、Akt、mTO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处理数据结果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并对结果进行卡方检验,TGF-β1、Akt、mTOR的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test)结果用r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TGF-β1在正常结直肠组织及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33%、78.05%,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在123例结直肠癌中,TGF-β1的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有无转移有明显相关(P<0.05),而与病人的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2)Akt在正常结直肠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10.57%,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0.16%,两者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23例结直肠癌中,Akt的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及有无淋巴结的转移呈显著相关(P<0.01),与患者肿瘤的分化程度、大小及病人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P>0.05)。(3)mTOR在正常结直肠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6.5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9.35%,两者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23例结直肠癌中,mTOR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与患者肿瘤的大小及病人年龄、性别均无明显相关(P>0.05)。(4)三个标记物的相关性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12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TGF-β1与Akt的表达、TGF-β1与mTOR的表达均无相关性,Akt与mTOR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TGF-β1、Akt、mTOR在结直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直肠组织,三者和结直肠癌的临床TNM分期、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可作为有效的生物学指标来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TGF-β1、Akt、mTOR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其机理可能与TGF-β1→HCT116EMT→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