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葡萄种植的大国,在历经两千多年的发展后,葡萄的栽培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日渐成熟,葡萄园中杂草的处理一直是广大农户较头痛的问题之一。湘中地区种植鲜食葡萄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种植葡萄的投资回收期短,因而葡萄种植面积增加较快,以及多雨的气候条件,使得杂草肆掠的情况日益严重,亟待解决。本研究通过在苗期覆草、覆膜以及施用除草剂,意在研究不同的杂草防控效果以及其对植物本身的影响,帮农户解决杂草多,除不尽的难题,为其除草提高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在苗期,覆盖秸秆和膜都能减少杂草的数量,对于杂草的防控有明显的效果,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是覆盖黑膜,能使杂草株数和杂草鲜重减少49.6%和82.4%,其次是覆盖秸秆,能使杂草株数和杂草鲜重减少40.31%和68.9%,覆盖透明膜的处理杂草株数和杂草鲜重比对照组低19.33%和39.98%。且秸秆和膜的施用对葡萄苗期的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都无明显的毒害作用,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葡萄的生长。 2.在苗期,喷施烯禾啶、草铵膦、草甘膦等除草剂对于苗期的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效果最明显的是草甘膦,覆盖基质的条件下,喷洒草甘膦的杂草株数防控比喷洒烯禾啶和草铵膦高11.02%和2.22%;喷洒草甘膦的杂草鲜重防控比喷洒烯禾啶和草铵膦高12.08%和4.95%;草铵膦紧随其后,防控杂草的效果也十分明显;且从生理生化指标来看,喷施草铵膦比喷施草甘膦对植株伤害更小。 3.不同除草剂对葡萄田中杂草防控效果十分明显,只要按时按量对葡萄进行除草剂的喷洒,能控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杂草,但不同除草剂针对不同种类的杂草效果不一,在本地区的葡萄田中,草铵膦的除草效果最好,在浆果成熟期,草甘膦的株数防效比草铵膦和烯禾啶分别高19.42%和33.05%,鲜重防效比草铵膦和烯禾啶分别高17.85%和35.34%。但三种除草剂对于植株的生理生化系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葡萄生长过程对除草剂的慢慢吸收,其叶片中的SOD、CAT和POD含量慢慢低于对照组,MDA含量则高于对照组,在浆果成熟期,这三种处理(依次为草铵膦、草甘膦、烯禾啶)的SOD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1.99%、4.23%和5.44%,CAT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0.38%、1.82%和2.44%,POD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低0.48%、1.48%、3.46%,MD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高41.59%、35.40%、23.89%。 综上所述,覆草、覆膜有利于葡萄苗期杂草的防除,且覆黑膜的效果更好。同时,这三种覆盖方式对葡萄苗期叶片的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葡萄苗期向其喷洒除草剂后,葡萄田中的杂草有了明显的减少,且其中草甘膦的防效最明显,草铵膦其次,但从葡萄的生长指标来看,施用草铵膦对葡萄的生长最为有利,因此,两者权衡下,选用草铵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