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发生转变,开始从教师如何教转向了学习者如何学,越来越重视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研究者们不再只注重对学习者理性的认知功能的研究,也开始重视对学习者非理性情感因素的研究。作为一名缅甸本土汉语教师,笔者在缅甸景栋地区进行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现在学习汉语的人已不再仅限于华裔与华侨子女,越来越多的缅族人和其他族裔也开始学习汉语。然而,虽然学习者都在同一班级里学习,也是由同样的教师在言传身教,但学习者的成绩却大相径庭,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所造成的呢?笔者初步分析认为,原因有客观因素(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和主观因素(智力水平、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性格等)两种,同时发现,学生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上述客观因素基本一致,因此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就显得尤其重要。去除无法改变的智力等因素,研究学生的非智力情感因素对其汉语学习的影响,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帮助。二语习得相关研究认为,“情感因素”主要是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性格、焦虑、自尊、移情等,其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影响很大。同时,教育界的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展开探讨,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认为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并从狭义上界定“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情感、意志和性格,指出教师既要注意发展学习者的智力,也要重视培养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多出人才。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无论是“情感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都是对学习者个体因素的深入探讨,这些概念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提出“非智力情感因素”的概念,并将其研究范畴设定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焦虑感、学习意志、性格与师生情感六个方面。之所以增加“师生情感”一项,是因为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分为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因素,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可以通过学习动机、兴趣、意志与焦虑进行具体分析,而师生间的情感因素则属于双方互动,不仅包括课堂上的互动,也包括课下互动,其对于学生的个人情感因素影响很大,因此需要特别加以关注。本研究选取缅甸景栋地区中文会话培训中心学校(缅甸掸邦东部)的初中二年级班的六名学生(三名优秀学习者与三名普通学习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法、案例分析法等对他们的非智力情感因素展开调查,得出或验证了如下结论:1、学习动机不会直接影响学习成绩。2、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学习焦虑普遍存在,尤其是负面评价焦虑。4、学习焦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因人而异。5、学习意志是克服学习困难、实现学习目标的关键。6、学习者性格倾向与学习成绩并无直接关系。7、学习者性格与学习成绩都会对师生情感产生影响。8、教师在师生情感方面居于主导地位,应具有主动性,树立学习者性格无好坏之分的教育理念,做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