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霉的分离纯化及在清香型白酒中的应用

被引量 : 12次 | 上传用户:yh92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汾酒的酿造过程是处在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环境中。红心曲是清香型白酒正常生产中使用的一种大曲,红心曲中可以分离出红曲霉,包括红曲霉在内的多种真菌共同作用使得整个酿酒过程始终是边糖化边发酵连锁进行。红曲霉在浓香及酱香白酒生产中研究较多且作用明确,但在清香型白酒生产中却鲜有系统研究。本论文首先从汾酒大曲和酒醅中分离得到红曲霉菌株,观察了其群体菌落形态和个体显微形态,结合生物学特性和磷酸脂肪酸法综合鉴定菌种。通过高粱固体发酵,分别对酶类物质如淀粉酶、蛋白酶、酯化酶以及色素进行研究,最后在实验室中模拟汾酒生产,分析红曲霉在汾酒生产中的作用。试验结果如下:(1)本文采用直接分离法,从大曲和酒醅中分离到8株菌,纯化后的红曲霉接种到筛选培养基上,挑选生长速度较快、产孢能力良好的菌株,经反复纯化得到M1、M2。综合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磷酸脂肪酸法鉴定,初步确定M1、M2分别为烟色红曲霉和橙色红曲霉。红曲霉最适生长温度为35-40℃,最适生长pH为4-5,有较强耐酒精能力。(2)M1和M2群体菌落形态表现为:菌落从最初的白色绒状、发展为中心菌丝呈现粉红色,且中部绒状较长,突出,颜色逐渐变深至褐色,最后变为深紫色,背部边缘色素明显,有同心轮及气生菌丝,整个菌落致密为绒毡状,菌落具褶皱。二者具明显差异,色素的颜色和种类略显不同。显微镜下可以看到M1和M2的菌丝多核有横隔,分枝很多,但没有规律性。分生孢子着生在菌丝或其菌丝分枝的顶部,单生或2-6个成链状。闭囊壳呈球形,有长短不一的柄,闭囊壳内有十几个子囊,子囊是球形的,含8个子囊孢子,等待成熟后子囊壁解体。气生菌丝比基内菌丝颜色深,且更粗壮,而基内菌丝颜色较浅且稀疏。(3)通过水解圈法初步确定M1和M2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产生淀粉酶、蛋白酶、酯化酶等多种酶系,产量有所差异。总体来说,M1产淀粉酶、蛋白酶、酯化酶活力均比M2强,M1的α淀粉酶、β淀粉酶、蛋白酶、酯化酶活力依次为:217U/ml、428U/ml、96U/g(ml)、1.62U/ml。能够发酵产生较高的色价,M1和M2的水溶性色素和醇溶性色素分别为416.15U/g和177.3U/g、318.28U/g和151.85U/g。(4)通过串蒸实验分析气相色谱结果得出,红曲霉对于提高乙酸乙酯含量也有很好的作用,且显著提高了醋嗡的含量,作为整个代谢体系中较为重要的中间产物,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经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品酒专家品评感官评定显示,实验室酿酒模型新产酒主体特征为清香,保持了清香白酒的主要特征;新产酒比对照略有改善,M1号酒样在绵的特征上略有改进;M2号在香气方面有所改善;但与车间相比还存在距离,说明所用的蒸酒器及蒸酒工艺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其他文献
本研究针对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与水资源紧张的矛盾,使用24台称重式蒸渗仪研究了华北地区夏玉米的耗水特征,比较了不同株型和密度间夏玉米耗水特征的差异,同时建立了夏玉米叶
自2006年初开始,国家相关部门包括证监会、国资委和国家财政部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相关的法律规范。此后,陆续有企业开始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并且公
<正>5月30日,北京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敬东,市交通运输工会主席贾卫国、副主席唐军莅临北京公交集团调研指导工作。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春杰,党委副书记沙勇,
名誉权是民事主体的重要的人格权之一,其保障的是公民的社会评价,任何人对于他人的名誉负有不可侵犯的义务,实施有损于他人客观社会评价的行为都构成名誉侵权,应当承担侵权责
基于VRML所创建的Virtual Education Environment(VEE)是以真实多媒体教学中心为模型,综合运用JavaScript来实现其中的交互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虚拟环境,方便地与环境进
本文借鉴各国留学生招生策略,从引入营销策略,确立优势定位,开设国际化课程,完善管理等多方拓宽招生渠道,巩固生源,发展留学生教育事业。
首先,从研究钱钟书史学思想的现状来看,钱钟书文学思想已为大多学者所论述,然则对其史学思想的研究尚有欠缺。钱钟书的史学思想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钱氏学术思想具有熔铸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此同时,日益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197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举世瞩目,但也面临着国内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如何缩小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当今中国经济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社会上普
一天中,城市里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夜晚呈现,“光”以其无法触摸的特性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黑夜中虔诚祈祷光明的到来,光的崇拜在人类的整个发展史上从未中断过。首先界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