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块菌是生长在森林地下的药食两用真菌,其主要活性成分块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并参与免疫调节等功能,目前块菌主要为野生与半人工模拟栽培。由于块菌发酵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菌丝体,克服了前两种培养方式易受环境影响、周期长等缺点,利用块菌发酵生产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首次建立了中国块菌生产块菌多糖的发酵过程,包含斜面菌丝、液体一级、二级种子的培养,发酵过程中细胞生长及产物合成的变化规律研究以及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等,并深入考察了发酵培养基与发酵条件对中国块菌深层发酵过程的影响,有效促进了细胞生长和块菌多糖的生物合成。考察了接种量(160、320、487、653 mg DW/L)对中国块菌菌丝体生长与块菌多糖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种量对菌丝体的生长及胞内多糖(IPS)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在考察的范围之内,胞外多糖(EPS)的产量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最高的接种量(653 mg DW/L)条件下,EPS产量达到最大值(1.97 g/L),比最低接种量(160 mg DW/L)的EPS产量(0.97 g/L)提高了103.1%。在考察的碳源(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范围之内,蔗糖最有利于细胞量的提高(14.97 g/L ),而乳糖效果最差(4.65 g/L)。酶活测定表明,发酵液中乳糖酶的活性过低使乳糖不能被利用而不利于细胞生长。在考察的蔗糖起始浓度(20~125 g/L)范围内,最大细胞量随着起始糖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在125 g/L时达到峰值(24.07 g DW/L),此时EPS产量也达到最大(2.85 g/L);而IPS最大产量(2.92 g/L)是在80 g/L条件下获得的。金属离子(Ca2+、Na2+、K+和Mg2+)对EPS生物合成影响显著。在以不含金属离子为对照的基础培养基中单独添加Mg2+和K+时,EPS最大产量分别达到4.29 g/L和3.32 g/L,比对照组(2.54 g/L)分别提高了68.9 %和30.7 %。在考察的Mg2+浓度范围(5~50 m mol/L)内,EPS产量随着Mg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最高浓度(50 m mol/L)时达到最大值(4.17 g/L),而Mg2+浓度对细胞量和IPS产量无明显影响。在考察的K+浓度范围(10~60 m mol/L)内,较低的K+浓度有利于细胞生长和多糖合成,在最低K+浓度(10 m mol/L)时,获得最大细胞量(23.19 g/L)和最大EPS(3.36 g/L)、IPS (2.53 g/L)产量。全因子实验设计结果表明,Mg2+和K+的交互作用对EPS产量影响比较明显,而对于细胞量和IPS产量影响不显著。在考察范围内,当Mg2+、K+浓度为最低水平(分别为30、10 m mol/L)时,EPS产量达到最大值(5.86 g/L),比单因子实验所得最大值(4.29 g/L)提高了36.6%。本研究在考察范围的最佳培养条件下获得的中国块菌细胞量达21.99 g DW/L;IPS、EPS产量分别达2.23 g/L、5.86 g/L,为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