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根腐病致病禾谷镰孢菌侵染后大豆生理生化及分子响应机制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近年来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当前,化学防治病害导致了诸如农药残留、土壤水体污染、病菌抗药性及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选育和利用抗病品质仍然是防治大豆病害的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途径。然而,关于大豆和禾谷镰孢菌的互作机制,特别是大豆对禾谷镰孢菌的抗性机制尚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课题组前期抗性筛选获得禾谷镰孢菌中抗大豆品种南豆12和感病九月黄为材料,采用下胚轴刺伤接种法接种禾谷镰孢菌,于接种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豆下胚轴种抗氧化物酶(SOD、POX,GR,CAT和POD)活性、丙二醛(MDA,H2O2含量、活性氧ROS产生情况、大豆异黄酮含量变化,以及抗病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以期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解析大豆响应禾谷镰孢菌侵染的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禾谷镰孢菌侵染后,三种抗氧化物酶活性和MDA含量均发生变化,其中抗病品种南豆12中CAT和SOD活性较感病品种九月黄高,且MDA含量较九月黄高,而在九月黄中POD活性在病菌侵染早期高于南豆12,后期又降低。受F.graminearum侵染后,抗感病大豆品种下胚轴中ROS水平均有变化,但变化动态存在差异。本论文检测了4种大豆异黄酮含量,但九月黄中各异黄酮的含量较南豆12高。同时,与感病九月黄相比,抗病品种南豆12中抗病相关基因PAL,IFS和PR10受病原菌侵染可迅速且大量诱导。本论文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禾谷镰孢菌抗病筛选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越中两国山水相依,自封建时期起便保持紧密联系。1950年越中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经越南抗法战争与抗美战争,双方关系日益密切。1975年,两国关系发展陷入停滞,1991年实现关系正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频繁,导致生产上许多小麦品种丧失抗性而威胁小麦的生产。利用成株抗病基因,培育推广抗性更持久的小麦品种被广泛认为是控制条锈病的一个长效措施。本
目的:长期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长期睡眠障碍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因素,但相关病理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可诱发神经炎症,
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因其生理小种多、变异性强等特点,导致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和传播,严重威胁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对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韩国书籍《韩国文化一本通》一书为翻译文本,在尤金﹒奈达(Eug ene A.Nida)曾提出过的“形式对等理论(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理论(d ynamic eq
大豆镰孢菌根腐病是大豆[Glycine max(L.)Merr.]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国发生范围逐渐扩大,危害日益严重。在生产中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一种最经济有效的抗病害方式。而由于大豆
目的:比较卡格列净与二甲双胍在血糖控制及心肾获益方面的疗效,以及二者的安全性评价。方法:1.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纳入62名有明确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脊柱外科常见疾患,其发生发展机制十分复杂,根据其病理生理过程,可以将脊髓损伤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褪黑素(Melatonin,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骨骼肌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死亡率高,并发症多,危害大。DM的临床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为主,疗效有限,毒副作用大,依赖性强;中医辨证施治有优势;皮肌炎常见症候有肝郁,脾虚,血热,根据疏肝,健脾,凉血治则,选用出自明代薛己《内科摘要》的加味逍遥丸经方,其中含有的柴胡皂苷a,阿魏酸,芍药苷,苍术酮,丹皮酚等单体具有抗炎抗过
[目 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一类特殊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即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及HER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为阴性。TN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