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开启“光制造”的新时代创造了契机,使得高光束质量激光光源日益成为研究焦点。与此同时,针对激光光束质量测量技术的研究引起了领域内广泛关注,正逐步向更精准、更快速等方向发展。获取激光光束在空间传输过程中的强度分布是解决光束质量测量的核心问题,利用光波横向二维复振幅进行空间三维光场数值计算的方法能够快速求解光强分布,具有无需空间扫描、可实时化的特点,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开启“光制造”的新时代创造了契机,使得高光束质量激光光源日益成为研究焦点。与此同时,针对激光光束质量测量技术的研究引起了领域内广泛关注,正逐步向更精准、更快速等方向发展。获取激光光束在空间传输过程中的强度分布是解决光束质量测量的核心问题,利用光波横向二维复振幅进行空间三维光场数值计算的方法能够快速求解光强分布,具有无需空间扫描、可实时化的特点,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在衍射计算过程中尚存在不能高精度获取光强分布的问题。本论文从测量原理入手,着重基于标量衍射理论对影响测量精度的机理开展了相应研究。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光强空间分布实时测量及光场传输数值计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从标量衍射理论出发,分析了不同近似条件下衍射积分的表达形式以及算法实现的基本途径,并分析了在一定精度要求下数值计算需满足的基本条件。此外,在数值仿真的基础上比较了不同算法的频率响应差异以及抗欠采样能力,深入地分析了角谱传输过程的欠采样问题,给出了给定具体参数后光场采样需要满足的条件。再次,从复振幅分布角度分析了单模激光与多模激光的空间频率特性。此外,阐述了目前获取光波复振幅的几种典型技术,研究了基于光强传输方程求解光场相位分布的过程,并仿真实验验证了相位分布计算的准确性,为复振幅传输提供了可靠基础。基于拟合光束传输曲线并计算M~2因子的过程,建立了光强分布准确度的验证模型。对于提取光强轮廓中束宽计算问题,研究了抗噪声的迭代计算法。利用实验采集数据与仿真的多模激光传输过程,验证了束宽计算与数值传输计算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分光路的方法搭建了激光复振幅测量平台与扫描型光束质量测量平台。利用前者测量结果进行数值传输计算获取激光光束空间光强分布,并提取光束质量因子;后者测量结果作为对比参照,实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差异小于2.5%,证明了基于标量衍射理论计算激光空间光强分布的可行性。此外,还搭建了同时采集不同轴向位置光强图像系统,利用此系统可重构光场复振幅,实现了实时获取激光空间分布及光束质量的目的,并对测试结果的稳定性与重复性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与微波通信相比,光通信在高速、高带宽、抗干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然而由于大气折射率的随机波动导致光束的传播超过纯衍射、光束漂移、空间相干性损失以及辐照度和相位的随机波动,严重降低光外差接收机的信噪比,限制了激光在大气光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近些年,研究者对部分相干光束的大量理论和实验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的完全相干光束,部分相干光束可以通过调控其偏振、振幅、相干以及相位等有效地抑制大气湍流的
当前,无人机的自主飞行成为无人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室内环境下,实现无人机的避障导航是无人机完成其他任务的前提。本文针对室内的动态环境,提出了一种四旋翼无人机在二维平面的避障导航方法。导航方法首先采用改进蚁群算法生成一条基准路径,从基准路径上提取拐点作为局部目标点,然后使用改进人工势场法引导无人机飞行,在确保无人机能够避开障碍物的同时,保证了飞行路径尽可能接近最优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社会对无线通信的需求日益加剧,其中天线作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在卫星通信、雷达和深空探测等领域,高增益、宽带、低剖面天线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被广泛关注。平面透射型阵列天线是结合平面微带阵列天线和透镜天线的优点形成的新型天线,具有增益高、馈电简单、重量轻、加工技术成熟等优点,但仍存在带宽窄,剖面高等局限。本文通过研究透射单元的结构,优化透射单元性能
在现代军事战争中,弹道导弹的攻击距离远,打击速度快,机动性能好,具有强大的战略威慑能力。弹道导弹的飞行过程一般分为初始段、中段和再入段这三个阶段。其中,中段飞行一般在大气层外,时间比较长,也是对目标进行识别的最佳时期。我国现阶段装备的雷达主要为窄带雷达,窄带雷达的探测距离远,能够适应多种天气环境全天候工作,是防御系统中重要的预警和探测设备,在目标识别和跟踪探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中段飞行
在雷达、卫星通信和太空探测等领域中,高增益天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平面结构形式,研究高增益高效率的Fabry-Perot(F-P)谐振腔天线。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基于F-P谐振腔天线的三种分析模型给出F-P谐振腔天线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两种口径的以均匀频率选择性表面(FSS)上盖板作为部分反射表面(PRS)的F-P天线,利用漏波模型分析了偏离谐振频率时F-P天线口径场分布、增益恶化的情况,指出对
定位导航授时(Positioning,Navigation and Timing,PNT)技术提供了位置和时间两个社会上最为基本的信息。目前在无人机、物联网、自动驾驶、无线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定位导航授时信息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PNT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军事应用层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乎国家战略的军民两用技术。传统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
近年来,盲源分离(Blind Sources Separation,BSS)在语音信号的识别、检测机械故障、检测脑电波病理情况以及雷达信号的目标识别上应用广泛。一般是通过矩阵变换或者根据源信号的概率统计特性等方法,将每一个源信号分离出来。盲源分离技术根据观测信号的个数可以分为多通道盲源分离(MCBSS)和单通道盲源分离(SCBSS)。多通道盲源分离是将n维的源信号通过某种方法进行混合,可获得m维的
云计算技术在过去十年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和数据资源的集中化。由于用户与云数据中心距离较远,访问这些数据中心时存在一定的时延。为了进一步减少时延,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范式被提出,其将网络资源转移至移动设备附近以降低时延。在移动自组织MEC中,多个移动设备相互协作,资源丰富的移动设备(Mobile Device,MD)将其资源共享给资源贫
激光雷达三维成像是利用激光雷达系统结合扫描或者阵列装置对现实场景进行三维重建的常用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可实现簇叶下目标成像的特点,日趋用于遮蔽目标的探测。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针对激光雷达的上述应用,提出基于指数函数拟合系统波形的回波信号分解方法(Exponential Decomposition,ED),旨在有效提高遮蔽目标的信息提取能力及定位精度。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论文概述了激光雷达测距与三
光电探测技术是根据被探测目标辐射或反射的光波的特征来探测或者识别目标的一种技术,随着光电探测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光电探测器件。根据不同光电探测器件的阈值性能理论来对其视距探测方程进行研究,便于对各种参数对系统作用距离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光电探测器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光电探测技术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微光夜视系统、红外热成像系统和激光主动成像系统三种光电探测器件进行讨论,研究其阈值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