钼酸铋材料活性位点的构筑及其光催化NO去除性能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vs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球总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氮氧化物污染对环境安全以及人类生命健康均有不利影响。由于氮氧化物污染中一氧化氮(NO)占绝大部分,因此开发出有效的NO去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NO去除方法装置复杂、耗能大、经济成本高,且无法做到对低浓度NO进行去除。光催化NO去除技术由于其绿色高效且可以去除低浓度NO的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众多用于光催化NO去除的催化剂中,钼酸铋由于其可见光吸收能力强,层状结构利于载流子传输和分离的特点显示出了独特优势。但是钼酸铋表面缺乏有效的催化活性位点,需要采取一定的改性手段,在钼酸铋上构筑活性位点,以用于高效的光催化NO去除。基于这些考虑本论文以钼酸铋为研究对象,采用碱刻蚀以及金属掺杂的方法在钼酸铋上分别构筑缺陷活性位点和金属活性位点,并采用一系列表征手段研究了这些活性位点在光催化NO去除中发挥的具体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晶面调控和构筑缺陷的双重优势,首先合成{001}面暴露的钼酸铋以增加[MoO4]2-层在催化剂表面的暴露比例,随后采用碱刻蚀的方法对[MoO4]2-层进行选择性刻蚀,从而在[MoO4]2-层构筑“Mo-O”缺陷作为活性位点。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50 mg含缺陷活性位点的钼酸铋(BMO-OH)对NO的去除率达到了47%,是无缺陷钼酸铋(BMO)活性(22%)的2.1倍,且在提升NO去除率的同时没有明显增加有毒中间产物NO2的生成。ICP-MS,EPR,XPS等表征证明产生的缺陷是位于[MoO4]2-层的“Mo-O”缺陷,测试了材料的光电性质与表界面性质差异,测试结果表明构筑的“Mo-O”缺陷显著改善了载流子的传输与分离效果,并极大地增强了对O2和NO的吸附与活化。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采用活性物种检测实验,活性物种猝灭实验以及原位红外实验,对比研究了BMO和BMO-OH光催化去除NO的机理,发现得益于缺陷极好的活化O2和局域化光生电子作用,BMO-OH具有更好的活化O2能力,活化O2得到的·O2-和~1O2以及缺陷局域化的光生电子在提升NO去除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结合形貌调控和金属掺杂的双重优势,以CTAN为表面活性剂,并在合成过程中额外加入Fe3+离子,合成了Fe掺杂的薄钼酸铋纳米片,优化了最佳的Fe掺杂量为0.1%。样品的光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更薄的纳米片会明显提高钼酸铋对于NO的去除效率,但同时会产生较高浓度的有毒中间产物NO2,在薄纳米片中进一步掺杂Fe基本不影响NO去除率,且可以明显降低有毒中间产物NO2的生成。在最佳Fe掺杂量下,30 mg的BMO(CTAN)-0.1Fe在光照下可以实现对NO约50%的去除,而有毒中间产物NO2的产量只有BMO(CTAN)的40%。随后采用活性物种检测实验,活性物种猝灭实验以及原位红外实验,对比研究了BMO(CTAN)和BMO(CTAN)-0.1Fe的光催化NO去除机理,发现BMO(CTAN)-0.1Fe具有更强的活化H2O产生·OH能力,而·OH在NO2向NO3-的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部分研究内容成功说明了减小纳米片厚度和掺杂金属位点在NO去除中发挥的作用,前者增强NO向中间产物NO2转化,后者则会进一步增强NO2向NO3-转化。
其他文献
“十四五”规划中除了明确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外,还指出新五年计划的重点发展方向是实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创新在此发展过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其在要素替代、设备升级、生产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着跨越式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农业技术创新本身不仅带有农业属性,还具有技术创新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仅依靠创新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的自身资本投入将无力为继,需要稳定且持续的资金支持。而包含政策性金融
秸秆焚烧会释放出各种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严重影响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虽然有研究采用系数法及统计数据推算我国秸秆燃烧对各种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清单,也有研究关注秸秆燃烧季节中颗粒物的变化。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在秸秆燃烧季节,所有的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变化及其相关健康风险。主要大气污染物包括颗粒粒径小于10μm(PM10)和2.5μm(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以
民以食为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只有保障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才能确保粮食安全。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快,大量耕地被建设占用,人地矛盾异常突出,耕地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化、后备资源不足,加之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造成优质耕地资源持续减少,我国耕地资源面临巨大压力。耕地资源压力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表现出典型的非线性特征。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简称
荧光探针作为检测手段具有用量少信号强,针对性好,实时动态成像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在生活及农田环境监测中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因此,合成出各种具有优异针对性和低背景信号的选择性荧光探针在生活及农田环境监测方面都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苯并噻唑是构成各类生物荧光探针的重要砌块之一,本论文以苯并噻唑为基本结构单元设计构建结构两类新颖的荧光探针分子,期望通过制备的BGCS探针分子识别肉鸡c-MYC基因
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用途十分广泛,在各个领域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作物产量是作物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研究学者们最关心的问题,实现玉米产量的估算主要是根据实际种植株数以及果穗数量等信息来完成,但传统的玉米种植株数及果穗数量统计仍然停留在人工阶段,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较高,且对作物具有一定的损伤性,渐渐不能满足当前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概念逐渐成为主流研
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出把安全与发展统筹加以考虑,强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食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互联网在信息不对称中产生的重要影响作为分析基础,关注互联网发展与宏观食品安全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充分探究。本研究主回归部分使用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普及率)与食品安全风险度(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数)的实证模型,借助静态面板固定效应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分
快速的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大规模扩张和大型生境资源的破碎隔离。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背景下,高质量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和生态网络建设成为“十四五时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类福祉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生态网络为空间媒介,探究生态网络对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潜在的影响机制,探求相应的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的优化路径,进而寻求
兰州市位于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度的中间区域,该区域降水集中在夏季,秋冬春季降水少,其降水集中的特点导致以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市在雨季容易发生滑坡。加之兰州城市建设向河谷两侧坡地和黄土台塬区的扩展,工程建设切坡、削山造地、周围山区灌溉、农田灌溉及矿产资源开采等一系列强烈人类活动使兰州市发生滑坡灾害频率增大,因此有必要对兰州市的滑坡隐患进行排查。本文以兰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包括城关区、安宁区、西固区和
天然免疫作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日益受到关注。锰作为机体中不可或缺的金属元素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利用锰促进天然免疫是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锰具有一定的毒性,锰的控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海藻酸钠与二价锰离子相结合,利用化学交联法构建不同粒径的海藻酸锰微球,并探究海藻酸锰微球对锰离子的缓释作用,使锰离子更好地作用于天然免疫。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粒径海藻酸锰微球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