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放题因其显著的开放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备受广大研究者的重视,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开放题研究的热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开始明确提出对“开放题”的教学要求。然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仍停留在中学,开放题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缺乏关注,对小学数学开放题展开教学设计研究的规范论文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尝试将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中,建构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并给出可供参考的教学设计案例。本研究基于教学设计的视角,旨在将开放题融入现实的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中,构建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丰富小学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案例,扩充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采用文献分析和课例研究的研究方法,按以下思路开展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小学数学开放题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搜集、整理与分析,展开了对小学数学开放题的内涵、特点与分类以及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意义的理性思考。其次,基于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四个方面的前提性思考,从课程标准和教材两方面对教学内容做深入分析,建构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再次,根据构建的一般流程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利用数学开放题测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再借助PTA量表和“等级赋分制”进行教学评价与分析,呈现最终的教学设计案例。最后,结合本研究实施情况和教学评价结果,得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若干建议。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需要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和教学观的转变作为前提;而融入则需要建构一般的教学设计流程,并将“开放”贯穿始终;就基于一般教学设计流程而形成的4节“多边形的面积”课堂教学设计及其实施而言,在教师、学生和课堂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预期效果。因此,在把“开放题融入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时,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保证“融入的顺畅”:以教材为灵感,改编或自编数学开放题;以开放为主线,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编制和评价数学开放题测试卷。本研究弥补了先前研究者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研究不足的缺陷,丰富了开放题教学设计案例。但本研究选择的教学对象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构建的教学设计一般流程和呈现的教学案例的可行性还有待验证。今后的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学校的教学班级同时开展教学设计研究,进一步验证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