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闽南地区地处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业化及城镇化程度较高,环境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因此,及时了解闽南地区水生生物、环境介质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的污染特征,对评估居民环境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工作选取了闽南地区典型化学污染物:阿维菌素类农药、多肽类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石油烃、溴代阻燃剂、重金属等为目标化合物,分析了这几类化学污染物的区域污染现状和分布特征,建立了环境水体、沉积物中多肽类抗生素残留量测定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水平、环境行为、空间分布特征、可能来源以及海产品饮食摄入POPs的风险。双壳类动物体内铅(Pb)、镉(Cd)、铜(Cu)、多氯联苯(PCBs)和石油烃(TPHs)的含量显示,当前闽南海域PCBs、Pb、Cd污染水平在国内外各港湾中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而TPHs、Cu含量则处于较高水平。闽南海域污染物的区域分布呈现峰型分布,厦门湾和安海湾的污染较为严重。与国内外研究结果比较,厦门地区的POPs污染水平处于中等或较低水平。厦门六个行政区(思明、湖里、集美、海沧、翔安、同安)的POPs污染水平呈现地区性差异,翔安和同安POPs污染水平相对较高,这可能与港湾的形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当地主要产业等密切相关。PCBs的主要来源是历史上的使用;滴滴涕(DDTs)部分来自历史残留,而新源则来自于农药三氯杀螨醇和渔船用防污油漆的使用;六六六(HCHs)的主要来源是历史或近期工业HCHs的使用,一小部分来源近期林丹的使用;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的泄漏和低温燃烧,少量来源于生物质的燃烧。卵形鲳鲹的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四溴双酚A(TBBPA)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较易富集HBCD和TBBPA,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这两类物质的区域污染的生物指示物。当地居民食用海产品而引发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水平较低,但在高暴露水平下DDTs、HCHs、PAHs的致癌风险水平仍超过可接受范围,需持续对厦门地区海产品进行监控。所有由PCBs引发的癌症风险CRPCB值在10-6~10-4之间,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政府需对其加强管控。田间实验表明,经各类环境迁徙进入水体中的阿维菌素(ABM)为4~8 μg/L,伊维菌素(IVM)为6~12μg/L。该浓度未达到石斑鱼的致死浓度,但ABM对石斑鱼更为敏感。ABM在石斑鱼体内的消除速度高于IVM,且药物代谢速率随着环境水体中药物的浓度升高而下降。在该污染水平下,石斑鱼浸浴ABM 72 h后安全食用时间为26d,石斑鱼浸浴IVM 72 h后安全食用时间为39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