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PRRSV的分离鉴定及药物体外对PRRSV的作用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hbl7623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猪的一种传染病,自从1987年首次在美国发现以后,迅速遍及世界各地。安徽地区从2006年至今在多个猪场出现了猪高致病性蓝耳病,且死亡率较高,使安徽地区的养猪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1将采自安徽地区不同猪场的80份发病猪的肺脏、脾和淋巴结等组织病料进行PRRSV的检测,筛选阳性样品经处理后接种到Marc-145细胞上,分离到2株病毒。采用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RT-PCR检测对这2株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在Marc-145细胞上完成了病毒的增殖、TCID50的测定和理化性质的鉴定,最后证实为PRRSV,命名为JZ08和HS08。2对2株PRRSV的分离毒株ORF5和ORF6基因进行扩增,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和抗原位点预测等。结果表明,2株PRRSV的ORF5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2%,ORF6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6%;其次2株PRRSV流行株与JAX1株同源性最高,在98.3%-99.3%之间;由ORF5、ORF6基因所建立的遗传进化树可知,2株PRRSV流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其次是JXA1,HUN4流行株,同属美洲型;我国流行的PRRSV毒株分为2个组:以CH-1a为代表的包含JXA1,HUN4等高致病性变异毒株在内的毒株为一个组;以VR-2332为代表的包含部分国内分离毒株为另一组;对分离株的ORF5和ORF6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分离株的ORF5基因在多个核苷酸位点发生突变,而ORF6基因则相对保守。3选取黄芪多糖、利巴韦林、盐酸吗啉胍、金刚烷胺、猪基因干扰素为抗病毒药物,与HS08株PRRSV进行作用,采用MTT法与细胞病变(CPE)法,通过Marc-145细胞先感染病毒后加药、先加药后感染病毒、药物和病毒直接作用三个环节,对药物的作用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病毒在细胞内复制时,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盐酸吗啉胍药物组OD值极显著大于病毒对照组( P<0.01 ) ,表明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盐酸吗啉胍三种药物有较强的细胞内抑制病毒复制作用,而黄芪多糖和干扰素抑制复制作用较弱;药物在阻断PRRSV侵入Marc-145细胞时,结果显示金刚烷胺、干扰素、黄芪多糖药物组的OD值显著大于病毒对照组( P<0.01 ),说明该三种药物在细胞水平上有较强的抗病毒侵入细胞的作用,利巴韦林、盐酸吗啉胍只有在较高浓度有保护作用,其他浓度不明显;药物与病毒共同作用时,金刚烷胺与利巴韦林作用显著,干扰素、黄芪多糖和盐酸吗啉胍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不明显,只有在较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