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地区域镇群发展与特色工业园区布局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r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重庆也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期,到2002年底,重庆市全市总人口31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31万人,全市的城镇化率已超过30%。如果城镇化水平在30%~70%,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地域大幅度拓展并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大城市连绵区。这一时期,城镇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二产业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中国是一个发展国家,人口众多,要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工业的推动。从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后,城镇化首先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进而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事实证明,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直接产物,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同时,由于城市的规模和聚集效应,又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和生产、服务的社会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因此要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兴城、兴镇。 本文在研究渝西地区时,把渝西地区城镇群的发展与特色工业园区的布局结合起来。城镇群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人口众多,要想实现城镇化的任务,仅靠第三产业的推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快工业的发展,而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工业园区必须具有特色,才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聚集经济,是为了促进工业化过程,工业化又促进城市化的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及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在本质上是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伴随它的就是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城市这种空间组织形式产生的根源。所以本文通过对城镇群发展的研究,明确城镇群的城市形态空间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经济空间结构,当然一个城市的发展决不是孤立的,它处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必然与周围的城市发生关系,所以本文也要研究渝西城镇群与都市圈,与省外市县的关系。本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对本文涉及到的有关概念产业集群、区域经济网络、特色产业、特色工业园区作了解释;第三部分对城镇群发展与特色工业园区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特色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与城镇群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第四部分是渝西城镇群的现状与产业基础条件概述,分析了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在大重庆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以及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条件;第五部分首先对渝西地区各城市综合实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与周边市县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渝西城镇群的三大城镇密集区及三大经济带,进而提出了特色工业园区的分级、发展目标定位、发展模式等;第六部分是特色工业园区与渝西地区城镇群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其他文献
英国首都伦敦是一座古老却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城市,以“雾都”闻名于世。这里的雾气常年弥漫不散,吸引很多游人慕名而来,泰晤士河两岸教堂的金色尖顶和新区的高层建筑在大雾笼罩下
<正>冀中地区是晋察冀模范抗日根椐地的一部分,它介于平汉、津浦、石德铁路之间,西邻太行山,东邻渤海之滨,南与冀南接壤,北连冀东。它威胁着平、津、石、保等大城市及日军所
会议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缺乏灵魂,旅游业便无生命力可言;而文化又是一种潜在的旅游产品,要发挥其在旅游业中的灵魂作用,必须经历一个转化过程——深入挖掘文化的精髓,以经营旅游业的手
研究目的:本课题为应用理论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女子三级跳远运动是我国的优势项目,国际田联承认的第一个女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就是由我国运动员李惠荣创造的。时过境迁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我国大陆的班级制度下,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环境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环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最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探讨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历史条件下,探讨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具有
现代性作为《野草》的根本特征,它赋予了鲁迅这部作品一种全新的意义。无论就其建筑的形式还是内质,《野草》都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建构的世界有着同一性和相似性。现代性不是平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社会各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世界各国都在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随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当今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而科技竞争的实质又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因此,世界上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确
水体和大气液相中的活性物质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些活性物质与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影响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