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渊鉴类函》是清代的第一部大型官修类书,由清人张英等人奉旨纂修而成,内容广博,征引翔实。全书分45部类,《乐部》为其中一部,其下又有两章专写弦鸣乐器,通过丰富的引书保存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与传世的实物资料以及书画、造像等图像资料相辅相成、互为佐证,展现出古代弦鸣乐器的种类、材料和形制,也揭示出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与意义。然而,该书却并未得到足够深入和详尽的整理与研究。基于这样的研究现状,本论文对《渊鉴类函·乐部》中弦鸣乐器部分文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首先,从《渊鉴类函·乐部》文本入手,结合相关文献、图像及考古资料,对该部分内容中所出现的横弹类(琴、瑟、筝、筑)、竖弹类(箜篌)和斜抱类(琵琶)弦鸣乐器进行初步的整理、考证与探析,明确其起源、流变、形制、音色、演奏方式等内容。对现存资料较少或已消亡的、学界对其起源及形制等尚未有一致认同的(例如瑟、筑、箜篌等)弦鸣乐器,也将各种观点及与其相关的文献尽量系统地列出来以供参考。其次,根据《渊鉴类函·乐部》中所引文献资料,研究古代弦鸣乐器常用的制作材料与装饰工艺。通过归纳整理,可将弦鸣乐器的制作材料大致分为植物类原料、动物类原料、金属类原料和其他原料四个大类,其中植物类原料是弦鸣乐器最主要的制作材料,大多用于制作器身;动物类原料、金属类原料及其他原料一般被用于制作乐器配件、器身装饰和演奏工具。装饰工艺则主要采用髹漆、镶嵌、绘画和雕刻四种,其中髹漆工艺是其他装饰工艺的基础。第三,是对《渊鉴类函·乐部》中所记的弦鸣乐器的用途进行探究。依据《渊鉴类函·乐部》中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弦鸣乐器除了其本身的实用功能外,在古代社会生活中还具有赏赐、进贡、仪典、祭祀和随葬等礼仪功能,以乐正情、以乐成教等教化功能,自娱、娱人等娱乐功能以及情感表达、才华展现等社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