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施用对稻田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组分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2009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层土壤(>30 cm)是陆地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超过77%的有机碳储存于深层土壤中,揭示深层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变化对于全球土壤碳循环的定量评估至关重要。生物质炭具有碳含量丰富、稳定性高等特性以及减少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其应用于土壤被认为是土壤固碳选择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已有众多文献报道生物质炭施用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具有显著影响,然而,生物质炭施用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影响还少有报道,因此,准确评估生物质炭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土壤固碳作用,深入研究分析生物质炭施用下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动态和稳定性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太湖地区典型脱潜型水稻土-乌泥土为试验对象,田间试验设置两个处理:施用生物质炭处理和未施生物质炭处理(对照)。试验所施用生物质炭为450℃制备的玉米秸秆炭,施用量为15 t.ha-1。为研究单次生物质炭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的的影响,在生物质炭表层施用2年后,采集了 0-80cm深度的土壤样品,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并结合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试验,深入分析稻田深层土壤有机碳组分和有机碳矿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生物质炭施用下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温度的敏感性及氮素添加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从而揭示短期表层生物质炭施用对深层土壤稳定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质炭施用在两年尺度上显著增加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且显著改变深层(0-4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在总有机碳中的分布特征。与对照相比,生物质炭施用显著增加表层(0-10cm)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增幅为15.8%,但对深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无显著影响;然而,从深层活性有机碳的变化来看,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在0-40cm 土壤深度显著降低,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各土层降幅分别为9.8%、20.2%、44.2%以及44.9%;微生物生物量碳除表层(0-10cm)显著增加11.3%外,在 10-20cm、20-30cm、30-40cm 土层显著降低 14.9%、50.1%和 45.0%;同时,0-40cm 土壤深度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施用生物质炭后显著提高,在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 四个土层增幅分别达到 61.3%、68.6%、79.9%以及49.3%;但在40-80cm 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在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同时,本研究发现,生物质炭施用对剖面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分布特征亦有显著影响。与对照处理相比,生物质炭处理显著降低0-40cm 土壤深度易氧化态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在0-10cm、10-20cm、20-30 cm、30-40cm 各土层降幅分别达到 22%、15%、33%、26%和 7.3%、15.2%、49.1%、47.6%;同时,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 各土层可溶性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38.6%、75.2%、78.7%以及50.7%;但在40-80 cm 土壤,生物质炭施用并未改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分布特征。2、生物质炭施用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因土层深度而异。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质炭显著降低了土壤0-40 cm 土层有机碳矿化强度,在0-10 cm、10-20cm、20-30cm、30-40cm 四个土层降幅分别为 23.74%、37.57%、37.63%以及15.96%,并降低了相应土层的微生物代谢熵,而在40-80 cm 土层,两者均无显著变化。3、生物质炭施用显著降低表层(0-10cm)土壤有机碳分解对温度的敏感性,对深层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质炭处理的表层(0-10cm)土壤Q10显著降低11.32%,但对20 cm以下土壤无显著影响。同时,在15℃~35℃范围内,各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和矿化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4、生物质炭施用降低了土壤剖面氮素供给,深层土壤有机碳矿化对氮素添加的响应显著大于表层。与对照相比,生物质炭施用显著降低0-40cm 土壤无机氮含量,这可能限制了相应层次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对有机碳矿化产生一定影响。此外,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表层(0-10cm)和深层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均有显著增加,但深层土壤的增幅显著大于表层,说明深层土壤氮素限制的存在影响其有机碳矿化。综上所述,生物质炭施用于稻田表层在两年尺度上不仅持续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而且对深层土壤(20cm以下)土壤有机碳库组成、有机碳矿化的强度亦有所影响,但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影响。尽管深层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养分输入(添加氮素)的响应明显高于表层,但施用生物炭处理对其无显著影响,生物质炭对稻田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的长期影响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植株的生长过程监测及病害检测是实现温室作物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维护农产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叶绿素荧光技术主要监测植物光合作用时产生的荧光强度,可以准确反映出植株的光合作用情况,并进一步为植株生长情况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且其兼具效率高、精度高、零损伤的特点,是一种优良的无损检测技术。本文基于植株叶绿素的荧光现象开发出一套可以采集整株植物叶绿素荧光图像的设备,一方面使用
学位
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宿主广泛,能引起脑炎,心肌炎,糖尿病,生殖系统疾病等疾病,并且能跨种间传播,严重危害养猪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胆固醇25-羟化酶(CH25H)是一种由重要的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编码的多聚异位膜蛋白,可将胆固醇氧化成25-羟基胆固醇(25HC),研究显示CH25H和25HC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
创伤愈合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创伤不仅会让机体部分发生一些变化,同时还可以激发不同程度的全身性症状;创伤愈合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①炎症反应,该阶段主要是将坏死组织以及创口渗出物清除。②结缔组织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游动、增殖、最终生成肉芽组织。③新的结缔组织基质沉积、新生组织的建造。三个阶段相互关联,互相帮助,每一阶段都会受到机体非常精准的调控。创伤愈合过程中会有很多的细胞参与其中,不同的细胞又
塞内卡病毒A(Senecavirus A,SVA),以前称为塞内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是一种无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分类上属于小RNA病毒科,塞内卡病毒属[1,2]。该病毒是引起猪原发性水疱病的病原之一,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主要引起成年母猪体温升高、口鼻粘膜和蹄部水疱损伤,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死亡[3-9]。自2015年我国首次爆发该疾病以来[9],该病毒已
斜发沸石作为沸石主要成分,具有吸附、离子交换、催化等特性,可改善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动物生长。但针对新型工艺下的斜发沸石产品对生猪健康实际影响效果研究偏少,关于其适宜添加使用量和添加效果说法不一。本文旨在从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液生理生化、免疫指标及肠道形态等方面估计不同水平斜发沸石对苏淮育肥猪生长和健康的实际影响,为斜发沸石在育肥猪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50 kg左右、
棉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我国及世界上重要的天然纤维和油料的来源。棉花产量及品质会受到各种非生物逆境的影响。目前,干旱、盐碱和低温等胁迫是限制棉花生长的主要非生物胁迫类型,且都会限制棉花水分的吸收及影响细胞中水分的分布,从而造成细胞的水分失衡,制约其生长发育,最终导致棉花等农作物严重减产。因此,研究棉花对非生物逆境胁迫的适应性以及培育抗逆棉花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大豆GmTIP2;3是一种典型的
孟加拉鲥(Tenualosa ilisha),隶属于鲱形目,鲱科,鲥属,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域的波斯湾。由于具有与中国鲥亲缘关系相近,考虑到市场需求和对本土水生生物的生态影响,相比美洲鲥,孟加拉鲥似乎更适合在中国进行繁育和养殖。因此本研究首先基于线粒体分子标记,分析了不同孟加拉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遗传分化关系,旨在评估引进孟加拉鲥的理论可行性和选择合适的孟加拉鲥种群进行引入。美洲鲥(Alosa
学位
在育种过程中,植物表型信息是育种科研人员筛选优良品种的重要判断依据。传统以人工方式进行田间作物表型信息收集,工作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严重制约种质创新和改良的速度,亟需研发植物表型信息自动化采集平台进行作物表型信息的高通量、自动化快速检测。本研究针对现有轨道型大田表型检测大型自动化系统成本高、结构复杂、维护费高、灵活性差,现有固定结构移动表型检测机器人难以适应不同行间距作物的表型检测,设计一款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