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肠癌是一种起源于大肠上皮组织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高,预后较差。研究发现mi RNA能够在肿瘤中通过影响癌基因或者肿瘤抑制基因,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正常情况下,癌症中mi RNA的下调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相反,也有肿瘤中高表达的mi RNA被发现并且抑制肿瘤抑制基因的表达,因此mi RNA基因既可充当肿瘤抑制基因又可充当癌基因角色,基于mi RNA疗法很可能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结肠癌治疗策略。大量证据表明mi RNA如mi R-155与结肠癌病因学和生物学关系极其密切,而且mi R-155在多种肿瘤预防、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mi R-155在结肠癌中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结肠癌中信号通路中最常见的改变是Wnt途径的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结肠癌早期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mi R-155在结肠癌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探索mi R-155在结肠癌组织及细胞中的可能靶标。方法:1.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或)Northern blot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细胞的mi R-155以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的靶基因Axin2,CD44和LGR5的表达水平。2.利用小鼠结肠癌异种移植瘤模型考察mi R-155对小鼠结肠癌肿瘤生长的影响。3.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生物标志物Ki-67,HBP1,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4.利用TOPFlash报告基因检测mi R-155对结肠癌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5.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用Mod Fit软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6.MTT检测细胞活性,计算细胞增殖率。7.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线数据库Target Scan(http://www.targetscan.org)对mi R-155可能的靶基因进行预测。8.利用报告基因载体对mi R-155靶m RNA验证。9.斯皮尔曼分析方法分析mi R-155水平与结肠癌患者生存期相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及Northern blot检测发现与配对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相比,结肠癌组织中mi R-155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肠癌细胞系中mi R-155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显著升高。结肠癌细胞转染mi R-155抑制剂后,增殖率显著下降,并且阻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mi R-155表达减慢小鼠结肠癌异种移植瘤的增长。生物信息学方法及报告基因载体确定HMG-box转录因子1(HBP1)为mi R-155新的靶分子,进而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细胞转染mi R-155抑制剂后抑制HBP1,β-catenin蛋白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的靶基因Axin2,CD44和LGR5的表达。另外,斯皮尔曼分析结果表明血清中高表达mi R-155结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结论:mi R-155高表达可促进结肠癌的肿瘤生长,它可能通过HBP1介导Wnt/β-catenin通路激活,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mi R-155可能成为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结肠癌临床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