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璀璨浩瀚的银河,那么鲁迅的作品就是这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不论在文学史的研究上还是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鲁迅的作品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其他作家所望尘莫及的。回望鲁迅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八十年,选文几经变迁,但是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人物形象却毫无例外地留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国民的心中。然而,随着语文教材改革的深化,部分鲁迅作品退出了语文教科书的历史舞台,由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另外,鲁迅作品的教学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语文教师认为鲁迅作品难教,中学生厌学,直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中学教学中鲁迅作品的选编和教学成为值得认真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本论文对鲁迅作品选编情况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民国时期、“十七年”时期、“文革”十年、新时期和现今。自民国时期鲁迅进入中学教学视野之中起,其作品一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虽然在文革时期出现过短暂贬损鲁迅的现象,但是很快又将鲁迅推向“圣坛”,将鲁迅神化,甚至出现教科书除了阶级斗争外只有鲁迅选文,没有任何其他作家作品的情况。直到新时期,中学鲁迅教学才逐步走向正轨,在教科书里的选文比重也恢复正常。由此可见,政治文化对鲁迅选文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今,部分教材删减了部分鲁迅的经典作品,这是由于:教材总篇目数缩减,导致鲁迅选文也随之缩减;鲁迅作品中的确有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新课标的背景下,教材的多样化需要,致使鲁迅选文“撤退”,其他作家作品选入。从鲁迅选入教科书的历史沿革来看,我们在选文时应该注意中学鲁迅选文内容的合理性和选文篇数的科学性。通过对辽宁省大连、营口、盘锦三个地区5所高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和前人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中学鲁迅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教学效果差,收效不高。这是由于教师素质不高,鲁迅作品本身有难度,还有学生为了应试功利性学习和精神生活的浅化、娱乐化。针对鲁迅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并且在授课中努力搭建起学生与鲁迅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加强语文教学与学界的联系,使新鲜学术成果尽快进入中学课堂;最后,应改进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的束缚。在鲁迅教学中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教学法和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法。笔者将这些教学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努力使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趋向合理,以期在中学鲁迅教学实践中奉献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