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公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湿地保护与综合利用协调发展新型模式,其设计理论与实践尚不完善。目前在湿地公园岸带空间设计中,较多的沿用了园林景观水体的设计思路,造成了湿地植物种类匮乏、岸带物质与能量交流不畅、岸带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为此,本文以湿地公园岸带为研究对象,以维护与增强岸带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目标,提出满足生态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多种湿地公园岸带岸带空间设计方式。本文首先对影响湿地公园岸带空间生物多样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湿地公园岸带空间设计的基本思路。1.在进行湿地公园岸带空间配置过程中,选择植被物种时,尽量不选择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物种,避免种群之间强烈性竞争,使得群落趋于稳定。2.在相对稳定的植被群落中,尽量选择各自生态位不同的植被。植被的生态位要素包括:水位高差、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数、植被配置的时间、空间位置等多个方面。3.由多个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要比由单一种群组成的生态系统稳定,因此进行岸带植被配置时应该尽量选择多样的物种进行搭配种植。4.基于对边缘效应生态学意义的理解,在湿地公园岸带的设计与改造过程中,应逐渐开拓对边缘效应的认识,在地理位置、动物栖息地环境营造、人为影响、景观性质与斑块破碎化程度等方面应提高重视度。其次,本研究依据湿地水深、水流速度、岸带形式三个要素将岸带归纳为六种岸带类型,分别为静水深水型、静水浅水型、深水凸岸性、深水凹岸型、浅水凸岸性、浅水凹岸型。并将每种岸带类型元素组成划分为自然与人文元素,自然元素内容包括湿地植物配置、水文特征、基质的组成,人文元素包括岸带设施元素以及浓厚的文化元素。其中,设施元素部分基于不同的岸带类型介绍了四种生态护岸形式,包括抛石护岸、木桩护岸、石笼护岸、砾石网筒护岸,文化元素部分介绍了木栈道、观景平台、码头、廊道等人类文化设施。再次,本文基于动植物栖息地、人类游憩休闲和科研宣教等不同需要,对湿地公园岸带空间元素进行配置组合,提出不同岸带类型的设计模式。最后,文章以北京市平谷区小龙河湿地公园为主要案例改造对象,通过对岸带软硬质分析、植物配置分析、护坡类型分析、动物栖息地分析、人文元素等的分析,剖析目前小龙河湿地公园岸带空间面临的问题,提出在植物配置与分布、护坡类型及其分布、动物栖息地改造等方面的建议,最后做出基于保护岸带空间的设计方案,总结出针对湿地公园岸带空间设计的经验与方法。以期为之后的湿地公园岸带空间设计指导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