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及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的乡村建筑、规划设计需要理论指引。本文以苏南地区的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共时性与历时性量化分析,梳理该地区在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在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的村落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两者的内在机制。进而针对当前乡村规划建设中,建筑师与规划师面临的问题,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论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为论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论文研究对象、范围进行界定。第二章结合文献资料深入剖析苏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要素的特征与变迁情况,确定本文历时性研究的时段为改革开放前至今,时间节点选择1966年,1990年与2016年,分别代表传统农业时期、“苏南模式”时期及“新苏南模式”时期的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第三章探讨地域类型区划分的必要性,针对本研究特点,将苏南地区划分为“山地型”“丘陵型”“平原型”“湖荡型”“圩区型”五种地域类型区,并选择研究样本区域。第四章以1966年的量化数据为基础,通过横向对比,梳理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各地域类型区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内在机制。苏南地区村落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为:类型特征明显、整体趋势单一、局部矛盾突出。其驱动因素为:自然地理要素的决定性、产业模式的影响性、人为改造的强化性。第五章以1966年、1990年、2016年的量化数据为基础,通过纵向对比,梳理基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下各地域类型区村落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及内在机制。苏南地区村落空间分布的总体演化特征为:总体增长趋势明显、“两极化”与“同质化”并存。其内在驱动机制为: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性、经济与产业的自主性、政策与措施的调控性。第六章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从政策措施、设计方法两个方面提出与苏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相匹配的村落空间优化策略。最后,思考论文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内容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全文正文字数5.2万余字,图83幅,表10幅;附件3份,含图30幅,表2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