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80后”作家主要将目光投注于都市校园经验,文本普遍呈现出叛逆忧伤的青春文学面貌。而近些年在《人民文学》、《十月》、《收获》、《山花》、《上海文学》等纯文学刊物上十分活跃的甫跃辉、马金莲、陈崇正、颜歌等“80后”新生力量的创作却构成“另一种青春写作”,他们不拘泥于个人校园经验的反复描摹,自觉接续起古老的现代乡土文学传统,以青少年时期的乡土生活经历为写作资源,致力于镌刻城市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裂变,勾勒出一幅幅乡土日常生活图景,塑造了留守乡土的“原乡者”、漂泊无依的“城市异乡者”和感伤的返乡者等一系列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试图通过文字架起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80后”新生力量主动转战乡土文学阵地,这不仅显示了“80后”文学写作面貌、审美品格的丰富多元,也反映出“80后”作家对话传统,致敬经典的自省意识和发展态势。“80后”小说中的乡土书写是立足于童年乡土经验的回望性的乡土建构,以儿童视角追溯乡土记忆,在感伤氛围中揭示生存真相,表现出对现代都市文明和乡土现实的双重批判。本文将以“80后”都市青春文学为参照系,通过文本细读,着力从乡土视阈、乡土意识、乡土叙事和乡土审美等角度来挖掘“80后”小说中的乡土书写,尽可能勾勒出“80后”一代人独特的乡土经验,理清“80后”小说书写乡土的方式和策略,梳理“80后”小说审美形态的嬗变,并将“乡土80后”作家的小说创作放到整个乡土文学谱系中进行考察,肯定其赓续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开拓乡土文学写作空间的贡献,反思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论文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针对研究界将“80后”文学命名为都市青春文学的现象,从写作空间的角度探析“80后”小说中乡土视阈的开阔多元。第二部分透过“80后”小说中不同的人物谱系,来思考“80后”作家乡土意识的演变。第三部分分析“80后”作家讲述乡土经验时独特的叙事策略。第四部分从审美角度观照“80后”小说中的乡土书写,并比较乡土沉思与前期“青春文学”审美形态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