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明代医家萧京从元气与脾肾关系出发,对元气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元气学说。本文主要以萧京的著作《轩岐救正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认真研究和总结萧京脾肾元气论学术思想和临证诊治特点,以弘扬其学术成就,为中医临床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简要介绍了萧京的生平及著作,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分析《轩岐救正论》中论述元气的有关内容,系统总结萧京脾肾元气论学术思想的渊源及其特点。萧京以《难经》为指导,以元气的生理病理为基础,继承和发扬李杲、张景岳等前代医家的有关脾胃和肾命学说,并结合个人临证心得,形成了自己的脾肾元气论学术思想和重视补脾肾益元气的辨证用药特点。萧京指出元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肾(命门)元气三焦”系统中居主导地位,元气亏虚是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萧京认为元气与脾、肾二脏生理病理上息息相关,从而提出“元气与脾肾相关”的理论,临证以“补脾肾益元气”为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萧氏认为“治病求本”就是探求元气这个“生命之本”,临证应当“固本培元”,对元气亏虚证治疗应脾肾双补为主。组方用药特点:一是擅长以大剂量人参补益元气;二是以参、芪、术与桂、附配合运用为主,并注重“阴阳互济”之品。萧氏对元气学说的阐发有其独到之处,其脾肾元气论学术思想和临证用药特点,对中医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