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有界——论文学作品的阅读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i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无论中西,历来争论颇多.随着西方"语言学转向"和接受美学的兴起,人们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诠释已形成共识.但是,这种多元的诠释随即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如果每一个读者的解释都是正确的,那么,是不是谁都可以推翻现有的文学史论断?如果我们不能在现有的语境之内把握语言的意义,那么,我们的交流何以完成?该文以20世纪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为理论背景,试图在梳理文本阐释观念、语言观念的基础之上,对文本意义的多元诠释进行界定.一、通过对几个西方文论家的文论解读,说明文本对意义的规定.二、通过对中国古代阅读理论的梳理,说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有界".三、通过对语言观念转变的梳理,说明语境对意义的规定.四、通过对二十世纪《阿Q正传》评论的整理,说明多元有界在具体文论中体现.
其他文献
针对语法学界争议较大的现代汉语副词的归属问题,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比较与评析,在分布、形态、意义三维标准的总原则指导下,以科学性、系统性为理论目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切
该文主要想通过对转型时代知识分子小说的解读,探寻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时期的精神走向,以及民族文化重建的可能.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转型时代的话语格局及知识分子
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样式,产生于战国,特盛于汉代,尤其是西汉散体赋的繁荣创作使得"汉赋"成为了专名.赋体本身具有客观、外向、拟形图貌的特征,截然不同于传统审美文化
女性的自我书写,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构成.早期中国现代女作家的自我书写作为自觉的话语实践,从根本上终结了中国文学史上男性话语一贯绝对的主体优势,从而成功重构了中国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女性羞感缺失的现象、原因以及应对方式等问题。首先对羞感进行界定,指出:“羞感”,是指从“进献”的本义而来的某种位置的不均等,并且使这种不均等内化到人的内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