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后的抗冻耐久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c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预应力结构具有良好的抗裂性、耐久性等优点,其在土木、水利及交通工程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广泛。然而,和普通混凝上结构一样,预应力结构由于长期曝露在野外、工作环境恶劣、荷载变化复杂,其耐久性问题比较突出,危害性更为严重。在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破坏中,冻害是仅次于钢筋腐蚀破坏的重要因为,抗冻性是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诸多耐久性指标的集中体现。目前,国内外对混凝土结构抗冻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层次上,关于荷载和冻融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力学性能损伤劣化过程的试验研究相对较少,且多集中在静荷载与冻融因素的耦合作用,至于疲劳载荷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更鲜见报道。这使得严寒地区高速铁路轨道板、高速公路路面以及桥梁等在疲劳荷载和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材料损伤劣化过程及结构破坏情况不得而知,亟待解决。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双指标侵蚀环境作用下预应力结构耐久性试验与寿命预测研究(项目编号:50878098)”,通过试验来研究分析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和张拉预应力对预应力混凝土梁构件抗冻性能的影响,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⑴对工程中常用的单侧配置预应力筋的混凝土梁抗疲劳性能进行研究,对三种预应力水平(即0、0.59、0.74)下构件疲劳荷载循环后预应力混凝土的损伤情况分析。⑵通过三种预应力水平(即0、0.59、0.74)和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即0、1、2、5、10、15、20万次)下混凝土构件的冻融试验,研究预应力水平和疲劳荷载循环次数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水平和初始循环荷载对构件在冻融过程中相对动弹性模量的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⑶以冻融损伤的疲劳效应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因素,对疲劳荷载作用后的预应力混凝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的质量损失与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过程,进行了理论与试验分析,建立了考虑预应力水平和疲劳荷载循环次数的冻融损伤演化模型。⑷基于对数正态分布,把混凝土结构冻融损伤近似看作不同正负峰值温度差顺序作用损伤累积的结果,同时考虑混凝土结构冻融损伤的离散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凝土结构冻融损伤可靠度分析模型。同时,对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中的多指标分级加权评定法进行了分析。
其他文献
框架结构因其具有平面空间布置灵活的优点,在住宅、办公楼、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建筑中应用广泛。在我国现行抗震规范中,填充墙为框架结构的非结构构件,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
混合动力汽车是同时备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动力源的汽车,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技术逐渐成熟,且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伴随着全世界对节能减排的重视日益加深;同时国内外对风能技术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桥梁结构的防震减灾问题更为突出。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工程,强震作用下,长大桥梁的倒塌和破坏程度,将严重影响震后的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
场地效应向来是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大量的震害调查和理论研究表明,局部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特性有显著影响。强震动观测记录提供了定量分析场地效应的基础,而宏观震害调查
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本已经稀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所以,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已迫在眉睫。作为目前使用广泛的污水处理方
我国地处欧亚地震板块,地震活动呈现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它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然而建筑物的倒塌或损毁是造成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原因。在各
在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工程索赔,工程索赔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复杂化、工程规模的日益扩大、施工难度的不断提高等等因素,难免会使合同双方出
在建南广线铁路设计时速200Km,其中沿线100多公里碳酸盐岩分布广泛,严重威胁到铁路安全建设及后期运营安全,必须对其进行加固处理。目前,岩体注浆理论的研究不能完全反映受注
疲劳破坏与断裂是引起工程结构和零构件失效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在对工程结构进行抗疲劳设计时,选用合适的抗疲劳设计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损伤容限设计方法是破损-安全设
据1970年的统计,日本因各种环境公害而引起公众起诉的案件有63000多件,其中振动引起的环境公害案件最多,高达总案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环境振动危害已经远远超过大气污染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