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知识分子社会心态探析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el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心态是指社会主体活动的心智状态。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理智、心理取向和文化精神;在本质上,它是社会存在的变化规律在社会主体中的精神内化。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是人类社会行为的主要动机和驱动力,它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选择。众所周知,抗日战争胜利所带来的重大后果之一就是改变了国内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国共之外第三种力量的上升,反映的不仅仅是战后世界民主潮流的勃兴,更是代表了中国社会内部,处于国共之间的中间派知识分子的觉醒。当抗日战争胜利之后,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选择,是和平还是战争,国共两个实力党派诉诸于武力解决,中间派知识分子对国家时局社会心态方面的反应极为强烈。在社会理智方面表现为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怀和参与,心理取向方面表现为对于走国共之间的“中间路线”的认同和推动,在文化精神方面表现为群体与个体精神的转变。本质上,这种社会心态集中反映了解放战争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演变在知识分子心理上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时期,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所做出的努力及其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思想与社会之间的中间环节——社会心态,来把握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心态变化的内在动因和历史意义。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知识分子“求和立宪”的政治参与心理的挫败。介绍知识分子战后在国内推动和平进程的努力,他们社会统治观向追求民主宪政的转变,以及其努力的失败。二、“新资本主义”——知识分子的经济改良心理。中间派知识分子在经济方面的社会理智表现为对发展战后中国的“新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构想,当现实打破理想的时候,政府的经济权威也在其心中渐趋没落。三、社会文化心理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介绍知识分子对政府认同心理的减弱以及个体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转型。四、结语,分析知识分子社会心态转变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知识分子<WP=4>社会心态的转变,不仅代表了中间立场的所有人士对国民政府的心态转变过程,也预示了国民党统治根基的崩溃。
其他文献
建国十七年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66年文革前夕这一段时间,其显著特点是政治性强。它主要由镇反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农民土改运动、大跃进运动等几次大的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均在骨修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慢病毒介导这2种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脱钙松质骨治疗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为了解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的作用机制,通过β-半乳糖苷酶试验测定了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抑菌活性,以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抗菌肽BSN-37对大肠杆菌CVCC1568的抑
心理救援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外界突发因素对人心理的影响降至最低限度。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有效减缓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官兵心理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