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RP路由协议研究与仿真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doitt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Ad Hoc网络(移动自组网或MANET)是指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的、不需要固定中心接入点或者基站支持的自治系统。以其组网灵活、快捷、不需要预设网络基础设施、完全分布式等特点,在军用和紧急救援等特殊环境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而移动自组网路由技术面临着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存在单向信道、有限的无线传输带宽以及移动终端能力的局限性等一系列挑战,因此对移动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研究必然担负着比其它网络更重的任务。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可以是平面式的,也可以是分级式的。分级结构中网络被划分成若干个簇,每个簇由一个簇头和多个普通节点组成。簇头之间的通信需要借助于网关或分布式网关结点完成,簇头和网关形成了高一级的网络,称为虚拟骨干网。分级结构的最大优点是网络的可扩充性好,网络的规模不受限制,路由和控制开销较小,并且容易实现移动性管理和网络的局部同步。到目前为止,对基于分簇的路由协议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首先针对移动Ad Hoc网络的特点,总结、比较分析了现有的各种分簇路由协议的路由机制,并详细分析了CBRP (Cluster Based Routing Protocol)分簇路由协议并且在NS2上实现了该协议。接着,本文提出了对CBRP协议的两种改进方案,分别针对协议的分簇算法,负载平衡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改进方案之一是基于优化分簇算法的CBRP改进协议MCBRP (Modified Cluster Based Routing Protocol),它优化了路由请求数据包的传送方式,有效地解决了CBRP协议中路由控制分组的盲目“广播”问题,采用逐步扩展的路由搜索方式发送广播分组,减少了网络中的冗余信息,路由开销也随之减少;优化了分簇算法,有效地解决了簇头节点不能替换,能量消耗过快,网络不稳定等问题,采用优化的基于云模型的分簇算法,缓解了簇头的负担,使网络中簇的数量明显减少,网络更趋稳定;改进方案之二是基于负载平衡性的CBRP改进协议MCCBRP(Maximum Constraining and Cluster Based Routing Protocol),它不仅考虑了路径中的最短长度这一因素,还考虑了路径中节点剩余能量和其离散度以及路径生存时间等因素,并通过标准差公式把离散度和最小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整个网络的负载平衡能力。然后阐述了移动Ad Hoc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的NS2实现框架以及关键技术。本文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CBRP,MCBRP和MCCBRP分簇路由协议在NS2仿真平台中实现的可行性以及MCBRP,MCCBRP协议的有效性。最后,对本论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本课题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所谓专家,是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员。在当今信息量骤增的时代,在企业内部网络上与万维网上搜索专家,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需求。然而,现有的专家搜索技术和工具无法满足这种
随着计算系统的资源规模不断扩展、处理能力持续增强、应用需求趋向多样,虚拟化已经成为计算机理论与模式发展的新趋势。虚拟化技术在一个物理机上提供了一个可以运行若干个虚
复杂场景下的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最热点的课题之一。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标跟踪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视频监控、智能交通、人机交互等民用和军事领域上都有广泛的应
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遍应用,校园网技术得到了迅速,许多高校都建立数字校园,高校信息化建设初具规模。但是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而且时间跨度大,伴随着校园网的逐渐
随着企业办公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系统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权限控制模块是大部分应用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权限的有效控制也是应用系统实施成功的保证。因此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网络形态不断出现,了解其网络特性并实施有效的监控,已成为迫切需求。例如,现有的P2P网络已经极大地影响了承载网络的行为特征。无线自组织网络(
分形图像压缩方法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图像压缩算法,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分形图像可以用迭代函数系(Iterated Function System,IFS)生成。现实生活中的图像都存在某种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当今国内外上高度重视、有很多技术结合在一起的重点研究对象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结合了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微电子技术和
测序和基因组学产生的海量数据促成了生物信息学这门交叉学科的诞生,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这些数据分析和解释各种生理活动,而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研究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生
指纹识别技术作为生物特征识别的主流技术,是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目前已有的指纹识别系统大部分只利用了第一级别和第二级别的指纹特征(方向场和细节点),极少使用像汗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