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控制权与效率—在华外资企业独资倾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ling100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逐年增长,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模式主要是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外商独资企业模式投资的金额和数量不断上升,到了本世纪初,独资企业无论是在新增投资金额还是在新增数量上都超过了合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原先在华成立的合资企业也通过增资扩股、并购等方式,逐渐由合资经营向独资经营转化。现在已经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独资化趋势,显示在华外资企业的独资倾向越来越明显。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近几年来,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模式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变化?在华外资企业独资倾向的目的和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这个现象进行分析,对于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经营行为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论文建立了一个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分析框架,从控制权的角度分析国际合资企业所包含的契约关系,通过对跨国公司在华企业独资倾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对外资独资化趋势的形成机理、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为揭示跨国公司投资经营的行为趋势,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针对在华外资企业的独资化现象,论文建立一个不完全契约的事前、事后两阶段理论模型。在这个理论模型内,跨国公司对于进入模式的股权结构选择,受到了初始进入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进入模式在一定制度约束下,是自身实力和风险均衡的结果。论文构筑了契约的再谈判过程,认为在华合资企业向独资经营的转变是契约外部环境条件改变的前提下,跨国公司与合资伙伴实力均衡的改变所造成的,是市场资源自然配置的结果,体现了跨国公司对于整体效率的追求。论文认为,跨国公司对于效率目标的追求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跨国公司对于制度环境约束条件的适应以及在约束下对于资源的适应性配置,其二是跨国公司在一定条件约束下企业绩效的最大化;其三是跨国公司对于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独资化进程就是效率的改进过程。 根据理论研究的相关假设,论文采用2005年度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年检财务数据,使用多种参数估计方法对外资企业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跨国公司的独资倾向对企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此外,论文对于在华外资企业的独资倾向所造成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论文指出交易成本理论和内部化理论作为目前跨国公司组织理论的主流范式,在解释合资企业与独资企业的性质上存在着理论上的矛盾。论文将不完全契约理论运用于对国际合资企业的分析中,将控制权的配置作为理论分析的主线,研究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在华外资企业独资化倾向这一特殊现象,认为跨国公司这一倾向是出于对企业效率的追求。 第二,论文构造了不完全契约的事前和事后两阶段理论模型,将不确定性作为分析的前提,用事前分析研究跨国公司新建投资的独资化现象,用事后再谈判的过程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的独资化行为,取得了理论分析的一致性效果。 第三,论文对于控制权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出了控制权是对于企业关键性资源的控制能力的观点,认为关键性资源是指企业在团队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跨国公司保持对于这类资源的控制就意味着跨国公司掌握了合资企业的控制权,由于对于合资企业关键性资源的控制,跨国公司实际上获得了超出其股权比例的控制能力,合理解释了在华合资企业控制权配置的实际情况。 第四,国内目前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定性分析,定量研究为数甚少。论文使用陕西省的大样本企业数据对于外资股权比例与合资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统计分析,得出了外资股权比例与合资企业绩效具有正相关作用的结论,支持了跨国公司的独资倾向是通过掌握企业控制权以追求企业效率的理论观点。 第五,本论文在计量模型中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将外资股权变量与其它对于企业绩效构成影响的因素共同分析,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论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的估计方法,排除了横截面数据存在的异方差性影响,确保了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其他文献
学位
为了保证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提高现代科学化管理水平、实现预测维修和操作指导,开发了一个远程在线振动监测分析与诊断网络系统,并成功地实现了多个电厂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