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蚜Aphis gossypii和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在棉花上共存发生,对棉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研究以棉蚜和棉长管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Z”字型调查法定期、定点调查不同化防条件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发生量;采用浸叶生测法和田间防效比较法测定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利用吡虫啉亚致死浓度饲养棉蚜和棉长管蚜研究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杀虫剂对初始数量不同的棉蚜和棉长管蚜单种种群、不同比例的棉蚜和棉长管蚜混合种群一定时间后种群数量和rm的变化,研究杀虫剂胁迫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化防条件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发生量调查2018年和2019年均为12团试验棉田化防次数最多,分别化防6次和9次,并且2019年较2018年各试验棉田的化防次数均有所增加;两年调查中,使用最多的药剂种类为吡虫啉和啶虫脒。2018年9团、12团、阿瓦提、图木舒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最高峰值分别为14213.8和9123.2、21330.8 和 7113.5、16732.4 和 8831.1、14963.7 和 6375.8 头/百株。2019 年 9 团、12 团、阿瓦提、图木舒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最高峰值分别为40031.7和38762.8、53742.7和560.2、16176.7和14330.2、53742和8212.5头/百株。在没有化防和化防次数少的试验棉田中棉长管蚜在早期的数量大于棉蚜的数量,在中后期棉蚜的数量大于棉长管蚜,棉蚜的发生高峰值均高于棉长管蚜。2、棉蚜和棉长管蚜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阿拉尔、阿瓦提、图木舒克试验棉田棉蚜和棉长管蚜对吡虫啉的LC50分别为45.52和17.44、21.41 和8.73、25.60和 12.63 mg/L,对氟啶虫酰胺的LC50分别为215.14和209.95、201.03和207.07、216.18和217.80 mg/L,对吡蚜酮的LC50分别为367.43和369.30、362.58和357.12、373.98和369.55 mg/L,各试验棉田棉蚜对吡虫啉的敏感性均低于棉长管蚜,棉蚜和棉长管蚜对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在田间试验中,施用吡虫啉后各试验棉田棉长管蚜的虫口减退率均显著高于棉蚜,施用氟啶虫酰胺和吡蚜酮1 d后各试验棉田棉长管蚜和棉蚜的虫口减退率存在显著差异,3 d和7 d后均无显著性差异。3、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吡虫啉LC30剂量处理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的F0代种群产蚜量分别下降28.13%、14.23%,对F1代种群产蚜量分别下降和31.07%、21.23%,棉长管蚜下降比例大于棉蚜。F1代两种蚜虫种群的生命表参数显示其净生殖率和平均历期减小,而内禀增长率均表现出不同程度提高。LC30处理后棉蚜和棉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368和0.279,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且棉蚜内禀增长率是棉长管蚜的1.32倍,而两种蚜虫的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为1.882和1.806 d,均明显低于对照处理。4、3种杀虫剂对棉蚜和棉长管蚜种群竞争的影响吡虫啉不同浓度处理的不同初始数量的棉蚜和棉长管蚜单种种群和混合种群1 d后数量均突然下降,7 d和14 d后棉蚜的数量均大于棉长管蚜的数量,7 d和14 d后棉蚜的rm均大于棉长管蚜;吡蚜酮和氟啶虫酰胺LC30和LC50浓度下棉蚜和棉长管蚜单种种群7 d和14 d后棉蚜的数量均大于棉长管蚜,混合种群中棉蚜:棉长管蚜为15:15和20:10在7 d和14 d后棉蚜的数量大于棉长管蚜,除棉蚜:棉长管蚜为10:20中LC50处理7 d后棉长管蚜的rm大于棉蚜外,其他各浓度处理单种种群和混合种群7 d后棉长管蚜的rm小于棉蚜。说明不同药剂处理不同初始数量的棉蚜和棉长管蚜,棉蚜相对棉长管蚜而言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