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饮用水中的含氮有机化合物与N-DBPs是目前水处理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藻类生长旺盛,藻类代谢产物中含有较多的有机氮物质,被认为是N-DBPs的重要前体物。本研究以高藻水为对象,研究铜绿微囊藻在正常生长中释放的N-DBPs前体物的水平、结构和规律,重点研究了氯、高锰酸钾、臭氧预氧化处理高藻水对藻类有机物水质特性以及氯化N-DBPs以及1,1,1-TCP前体物的影响。DON在藻类生长周期中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藻细胞在其生长初期释放量小于0.05 mg DON/107 cells,衰亡期释放能力约为0.40 mg DON/107 cells;EOM中分子量分布在对数期和衰亡期以<1 k Da和>100 k Da为主,稳定期以<30 k Da为主;IOM分子量分布随藻的生长变化较小,集中在<1 k Da和>100 k Da范围内。荧光光谱分析表明EOM中荧光物质主要为类腐植酸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IOM主要由类芳香蛋白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组成。衰亡期藻EOM的组分:亲水性有机物>强疏水性有机物>弱疏水性有机物,N-DBPs生成潜能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强疏水性组分>弱疏水性组分>亲水性组分;IOM的组分:强疏水性有机物>亲水性有机物>弱疏水性有机物,N-DBPs生成潜能从大到小的顺序为:亲水性组分>强疏水性组分>弱疏水性组分。低投量的氯对藻细胞不会产生破坏,荧光特性无明显变化;氯投量为2.10 mg/L时,部分藻细胞出现破损,类腐殖酸荧光区域出现两个明显的荧光峰。酸性条件下IOM大量释放的同时,还可将部分腐植酸类有机物氧化。低投加量的氯对总N-DBPs前体物有一定的去除效果,高投氯量氧化后总N-DBPs前体物有少量增加,其中DCAN和1,1,1-TCP的前体物随氯投量增加而增多,但对TCAN前体物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酸性氧化条件可以产生较多的TCNM、TCAN前体物,较少的DCAN前体物,而1,1,1-TCP的前体物随着p H的增大而减小。高锰酸钾投量≤3.95 mg/L时,EOM的基本水质参数及荧光特性变化不明显;当投量增至10.31 mg/L时,部分藻细胞出现破损,类腐殖酸荧光区域出现两个明显的荧光峰。中性条件下,新生态Mn O2提高了藻细胞沉降性能,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氧化除藻效果微弱,荧光特征值变化速率:酸性>中性>碱性。低投量氧化后AOM中总N-DBPs前体物有所减少,其中TCAN前体物得到较好控制,但DCAN、TCNM和1,1,1-TCP的前体物有所增加;高投加量氧化后AOM中总N-DBPs前体物增加11.5%,TCNM以及1,1,1-TCP前体物显著增多。总N-DBPs前体物的量:中性条件>碱性条件>酸性条件,DCAN前体物随着预氧化p H增大有明显增加,TCNM、1,1,1-TCP前体物有明显的减少,TCAN变化不明显。低投量臭氧能够将AOM中含氮有机物转化为含碳有机物,对总N-DBPs前体物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可减少TCAN、DCAN前体物,但TCNM以及1,1,1-TCP的前体物有所增加。N-DBPs以及1,1,1-TCP前体物随臭氧投量增加有显著增加。酸性条件下臭氧对藻的去除相对最好,UV254、DOC随p H的增大有所上升,但变化较小;臭氧氧化可降解SMPs,降解效果受p H的影响较小,类腐殖酸类有机物随p H值增大而有所减小;TCAN、DCAN前体物随p H增大有所降低,TCNM前体物在碱性条件下最多,1,1,1-TCP前体物在中性氧化条件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