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合绝缘子体积小、重量轻、耐污闪性能优异,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中,巨大的使用量要求复合绝缘子能够长期可靠工作,以保障线路的安全运行。在复合绝缘子的组成结构中,存在芯棒和伞套之间的界面,界面处粘接不良产生的缺陷会引起局部放电,造成复合绝缘子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降低,严重时会导致异常断裂事故。为确保挂网复合绝缘子具有良好的界面质量,需要高效、可靠的方法对界面性能进行检测。本文抽取广东地区和海南地区总计68只运行复合绝缘子,开展水煮前后直流泄漏电流试验、工频电压红外热像试验以及陡波前冲击电压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并将各试验方法进行对比验证,提出了界面性能检测方法。开展了水煮前后直流泄漏电流试验,分析试品水煮前后的泄漏电流曲线,计算泄漏电流变化率和绝缘电阻变化率。研究结果表明水煮后试品泄漏电流曲线上升,试品之间泄漏电流增大程度不同。多数110k V试品在电压梯度为1k V/cm时的泄漏电流变化率(ΔI%)在5倍以内,电流由水煮前的30μA左右增大至水煮后的150μA左右,大部分220k V试品在电压梯度为0.5k V/cm时的ΔI%小于25倍。水煮后试品的绝缘电阻都有所减小,不同试品的减小程度也有区别。多数110k V试品在电压梯度为1.0 k V/cm时的绝缘电阻变化率(ΔR%)为-50%~-80%左右,由水煮前的4000MΩ左右减小为水煮后的1000MΩ左右,多数220k V试品在为0.5 k V/cm时的ΔR%在-30%~-60%左右。开展了工频电压红外热像试验,观测试品温升过程,提取红外热像轴线温度,分析发热段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试品温度在前5min上升最快,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在30min左右达到稳定。多数试品轴线温度分布均匀,护套温度在40℃左右,个别试品局部温升明显高于整体水平,最高温度达到133.1℃,各试品最大温度出现的位置也存在差异。发热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0K发热段长度在1.1cm~88.5cm之间,温度在13.2℃~133.1℃之间,20K发热段长度在1.1cm~22.9cm之间,40K发热段长度在1.2cm~7.6cm之间,有5只试品出现80K发热段,长度在1.3cm左右,温度均在84.8℃以上。端部连接区域容易形成界面缺陷,出现20K发热段的金具端数量是非金具端的3倍。结合上述试验结果,提出了直流泄漏特性法和工频电压红外热像法两种界面性能检测方法,对试品界面性能进行判定并用陡波前冲击电压试验验证判定结果。对于明确含有界面缺陷的4只试品,红外热像法检出率为100%,直流泄漏法检出其中3只。直流泄漏法适于检测较长的界面缺陷,为确保可靠检查出界面问题,应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完善了复合绝缘子界面性能检测方法,可以有效诊断出界面缺陷,对于保障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